0 引言
隨著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的逐漸短缺以及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風能作為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開發利用[1]。目前,我國風能開發主要集中在風能資源豐富的高風速區域。此類區域風能資源雖豐富,但由于經濟欠發達, 無法消納足夠的風電資源,常出現棄風現象,需通過建設堅強電網實現大容量的風電送出。且目前風電開發僅集中在風能資源豐富區和較豐富區,這部分區域分別占全國面積8% 和18%,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 東北、華北、西北) 和東南沿海等地,可開發地域面積較小[2]。因此,人們逐漸將視野移向幅員遼闊的低風速區域。
目前, 所謂“ 低風速地區” 在國內一般被認為是國家氣象局發布的我國風能三級區劃指標體系中第三級區域,即為風能可利用區。全國范圍內風能可利用區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50% [2]。與高風速區域相比,低風速區域開發風電存在以下優勢:(1)可開發面積廣,開發潛能巨大;(2)接近負荷中心,不存在遠距離送出,降低送出成本。電網條件好,低風速風電既可并網,也可離網就地使用,運行方式靈活方便;(3)低風速風電運行維護費用低、度電成本低,且低風速風電單位造價也會隨著推廣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降低[3] ;(4)電價高,增大了開發商的盈利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響應國家號召進行新能源產業的布局,很多地方如山東、湖北等地,在標桿電價基礎上還有財政補貼。
1 來安風電場基本情況
來安縣地處皖東、江淮之間,為江淮分水嶺,風能資源較豐富[4]。來安風電場是國內首個低風速風電場,也是安徽省首個風電場。風電場80m風功率密度等級為1 級,風電場年可利用風速小時數較多,70m 高度在3m/s~25m/s 年小時數為7600h, 在4m/s~25m/s 年小時數為6600h。來安風電場位于來安縣北部低山丘陵地區,分五期建設,總裝機247.5MW,共有165 臺單機1.5MW 風電機組,其中132 臺A87/1500 機組和33 臺B86/1500 機組。2011 年1 月6 日,風電場首臺機組并網發電。由于安徽省風電開發規模小,截至2012 年年底,安徽省統調機組約25000MW,其中風電裝機規模為300MW,風電裝機占比僅為1.2%,占比較小,而且風電場附近有600MW 瑯琊山抽水蓄能電站,電網具有很強的調峰能力。自來安風電場投運以來,所發電力全額上網,就近消納,沒有發生過限出力情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