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還針對高海拔、寒冷地區等特殊氣候條件的風電機組設計進行了專門研究。“我們研發的葉片防冰凍技術已經在貴州、山東等地應用,一個冬天的測試證明效果很好。”馮健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實驗室承擔了科技部863項目——“超大型超導式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技術研究”,是國內首次涉及10MW級以上風電機組設計的項目,屬于科技部“十二五”期間重點科技項目。考慮目標機組12MW超大容量的特點,項目采用了超導式直驅發電機的技術路線,發電機的設計效率達到96%,重量比同容量永磁同步發電機減重30%以上。同時,考慮該機組兼具“超大容量”及“海上風電”的特點,課題還完成了海上風電機組高可靠性設計,目標為實現年度計劃維護一次,最大程度減少機組的非計劃停機。在主控系統設計中采用了基于支持向量機技術的陣風判斷和先進監測系統設計等一系列創新性的新技術。這些成果將顯著提升我國風電機組設計水平,使我國風電機組設計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躍上一個新臺階。
打造數字化風電場助設備制造商轉型
在風機產能總體過剩,行業洗牌接近尾聲的情況下,風電服務市場已經成為各方逐鹿風電產業的“第二戰場”。而決定輸贏的關鍵也從能否提供更便宜的價格變為能否擁有性能、質量和服務的綜合實力。
在國電聯合動力北京本部的運行技術中心,偌大的“云平臺”顯示屏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國電聯合動力機組運行情況一覽無余。技術人員介紹說,一旦有設備出現問題,通過“專家在線會診—現場服務人員介入”模式,國電聯合動力后臺技術專家與現場服務人員實現無縫對接,提升了現場問題分析判斷和處理的快速響應能力。
“以前風場出故障了,工作人員需要去現場才能發現問題,而在數字化風電場,我們遠程就能看到。隨著實時狀態診斷模塊的不斷開發完善,我們可以對風電機組各部件的亞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在風小的時候集中處理,最大程度上減少發電損失。”馮健說。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年需要風機1800萬千瓦,產能過剩約在4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未來風電整機制造業在競爭中利潤不斷降低,風電制造企業一方面要靠科技創新突破來根本上提高利潤空間,而服務市場的拓展將成為企業持續盈利的關鍵。
“你看我們實驗室名字里有一個關鍵詞是‘控制’,這也是今后我們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怎樣讓風力發電更智能、讓風電場整體實現數字化運行的管控模式。”馮健表示。
■一線對話
離產業近一些,再近一些
記者:依托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共性是與產業緊密結合,請問您在這方面有哪些體會?
褚景春:我在高校工作過,對這方面感觸很深。現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越來越注重與產業需求的結合,但不可否認,企業畢竟在一線,我們實驗室的課題全部來自于行業和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國電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風電開發和運營商,聯合動力作為旗下的風電制造企業,能夠及時深入了解和提煉風電產業各個環節的需求,能迅速嘗試技術研發中的一些新創意。而這些新創意的實際效果怎么樣,會遇到什么問題,也會很快反饋到實驗室進行研究。
我認為設立在企業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確實為行業、企業的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支撐。
記者:作為主任,您堅持什么樣的實驗室建設理念?
褚景春:我們的實驗室建設以風電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緊密關注基礎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三個理念:
一是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理念。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激勵研發人員的創新創造意識,并從科研經費、實驗條件、對外交流、團隊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二是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理念。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產業鏈的技術合作,共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解決技術難題;
三是堅持以技術為支撐的平臺發展理念。把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我國風電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培育中心。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實驗室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