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6月底發布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和《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系統)研制規劃》。據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部主任王益民介紹,《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是用于指導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企業標準編制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和技術指南,也是我國智能電網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編制工作的重要參考資料;《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系統)研制規劃》則是關鍵設備研制工作的行動綱領,可作為科研、制造企業的設備研制指南,同時也可作為制定相關產業化發展規劃的指導依據。
據欒軍介紹,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由“8個專業分支、26個技術領域、92個標準系列、若干個具體標準”組成。據悉,8個專業分支是指“綜合與規劃、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通信信息”,各個專業分支又包含了許多具體標準。以“發電”為例,在“發電”中有3個技術領域,涉及12個標準系列。比如“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標準系列”就包括已經發布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和《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這個標準系列將于今年完成。同樣將于今年完成的還有“用電信息采集終端設備及系統標準系列”、“用電側通信技術規范標準系列”等,這些標準將支撐起智能電網試點示范工程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國家電網制定并發布了12項智能電能表企業標準,涵蓋11類4種準確度等級智能電能表;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方面發布了24項企業標準;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方面發布了11項企業標準,涵蓋交流充電樁、非車載充電機、充電站、充電接口和充電監控系統等。
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濟萍向媒體表示:“以前,技術標準往往是在產品已研發并運行后才出臺,比較滯后,這容易導致產品間的不相融。”薛濟萍認為,智能電網標準的發布,扭轉了標準滯后出臺的劣勢,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和重復投入,規范了行業的有序競爭,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許繼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富生也認為,智能電網技術標準的最大影響力體現在產品從設計研發到施工、運行與維護的整個過程中可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智能電網技術標準不僅對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還將使集成技術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業內人士分析,這會引發現有輸變電產品,尤其是一兩次設備突破原來的界線而互相滲透,使常用的開關設備、輸電線路、變壓器產品融入了一些智能化的元素,如可以實時監控、可以實現對出現的故障進行簡單處理等。這自然也將打破設備制造業原有的市場格局,引發新一輪制造業的市場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電網涉及的主要產業包括新能源發電并網、復合材料、電線電纜、變配電、計量檢測、電力系統自動化、儲能、電動汽車接入、通信、信息等。隨著智能電網建設從規劃步入實際建設,與智能電網相關的設備商將獲得可觀的市場增量,如國電南瑞、思源電氣、許繼電氣和榮信股份等。記者了解到,已有不少設備商率先為智能電網大規模建設做足功課。
智能電網或推清潔能源革命
根據國家電網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目標,到2020年,將建成“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互動化為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實現從傳統電網向高效、經濟、清潔、互動的現代電網的升級和跨越。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吳貴輝在上海世博會國家電網館特別活動日主題論壇上表示,中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非常需要智能電網支撐,目前正在編制的能源行業“十二五”規劃已將發展智能電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從長遠來看,發展智能電網不僅增強能源保障水平,而且能夠引導并改變用戶的用電消費習慣,從而實現智能互動,并達到綠色節能的目的。
國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孫強博士分析說,發電側應用智能電網技術既可以有效提升系統的清潔能源接納能力,又可以提高傳統發電技術的效率,而在電網側則可以降低輸電損耗,提高輸電效率,提升電網基礎設施資源利用率和供電可靠性,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功能;在用戶側通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及智能用電終端,將用電信息反饋給用戶,有助于其調整用電模式,改變用電理念,提高用電效率,同時還可促進分布式電源的接入,從而達到智能互動和綠色節能的功能。
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31億噸標準煤,2001-2009年年均增速為9 .1%。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使碳排放不斷增加。據國際能源署報告,200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51億噸,占全球排放的18%,居全球第二;200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占全球排放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