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7月發布的《2008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顯示,在大部分技術領域,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國外企業在華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數倍于國內。外企在華利用專利技術“跑馬圈地”已具相當規模,中國民族企業面臨較多技術壁壘。
有效專利,是指截至報告期末,專利權處于法律保護狀態的專利。專利的有效狀況,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有效狀況,是衡量企業、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有效發明專利越多,表明技術優勢越強,占據技術制高點范圍越大。
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最新修訂的技術領域分類標準,在35個技術領域中,我國企業在食品化學、藥品、材料冶金等9個領域擁有有效發明專利較多,占據優勢。但在如光學、半導體、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國外企業在華擁有的專利數量,依次為國內創新主體的2.3倍、3.2倍、2.1倍和3.5倍。報告指出,這說明國內創新主體在自主創新進程中,面臨較多的技術壁壘。
報告統計顯示,在維持十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方面,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更大:在半導體領域,我國企業只有3件,但國外企業擁有102件;在計算機領域,我國只有27件,國外企業是228件;在電信領域,國外企業有159件,我國企業只有1件。
目前,在華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共90187件,美國以39599件排名第二,德國以17628件排名第三。排名前10位的國家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到195388件,占企業在華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93.4%。
在華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外企排名,松下電器和三星電子分別以7616件和7195件分列專利權人排名前兩位,且優勢明顯,索尼以4098件排名第三。
在高科技領域,占據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前十位的多數是國外企業,中國企業為數不多,只有華為、中興、聯想等。華為是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第一的國內企業,有5255件,中興通訊以1562件位居第二,友達光電以1493件位居第三。
有關知識產權專家指出:“在當前中外知識產權貿易摩擦變得更加頻繁與激烈的背景下,解決如何運用和防范專利壁壘的問題,對國內企業來說乃當務之急,急需尋找新的突破點。”
報告認為,總體上看,我國以企業為主的創新主體在有效發明專利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明顯,除表現在數量方面,還表現在專利維持的時間短。
專利權維持有效的時間越長,表明其創造經濟效益的時間越長,市場價值越高。數據顯示,國內發明專利中,維持時間達到10年的有44%,達到20年的只有3.2%;而國外發明專利中,維持時間達到10年的有82.2%,達到20年的有22.8%。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創新主體掌握的專利以“短平快”為主,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核心專利少;另一方面也說明創新主體在專利權的維持上可能有困難。
報告認為,面對在我國的專利布局已具一定規模的國外競爭對手,國內企業手中籌碼不多,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國內企業要謀求長期發展,必須重視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全面提高行業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
報告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有效專利共計1195196件,東部擁有數量多于中西部。初步推算,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占全球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2%至2.5%,創新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