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電,卻并不了網”,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風電發展的瓶頸。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國家的新政策和地方的新做法正在合力破解風電并網這一難題。
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目前我國風電裝機總量雖然達到4400多萬千瓦,但由于一些地區電網不匹配,已經并網發電的只有3500多萬千瓦。而記者在江蘇如東采訪時發現,這里不僅聚集了國內知名企業的七大風電場,而且發出的每一度電都通過華東電網送到了千家萬戶。
江蘇國信東凌風電公司總經理 李貴桃:我們這個風場一吊裝完成就同時并網,你看現在轉得有多好。
李貴桃所在的國信風電,當初看中了如東的風力資源優勢,一舉投資建設了49臺風電機組,但對于機組能否如期發電,李貴桃一度也很擔心。
江蘇國信東凌風電 總經理 李貴桃:我們這個風場建成之后,會不會像全國其它有些風場一樣,建成之后半年一年并不了網在那曬太陽,那樣損失比較大,對我們這個風場來說,損失大概在(一年)六七千萬。
然而李貴桃沒有想到,在他們的項目完工時,當地政府承諾的對電網的改造也如期完成。
江蘇如東縣委書記 周鐵根:我們每年投入3個多億分4次對電網進行了智能化改造,滿足了風電場對接入電網的要求。
由于打通了送電通道,如東現有的55萬千瓦風機全都轉了起來。據了解,從今年起我國將實行新能源配額制度,也就是要求各地在自身的能源消耗中,風電等新能源必須占據一定比例。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副司長 史立山:一種是真正消耗的是新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要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通過配額交易的方式來支持這些新能源的發展。
今年一季度,我國并網發電的風電機組又新增500多萬千瓦,風力發電量達188億度,同比增長60.4%。而見到效益的風電企業又把發展的目標瞄向了如東的海洋資源。
華能國際江蘇風電分公司總經理 胡熾昌:我們在這建近海風電廠,(裝機容量)30萬、50萬、甚至100萬,電網完全都能夠消納。
據國家能源局測算,到2015年,我國風電裝機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2千億度,節約標煤約8000萬噸左右,在整個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將由2010年的0.5%增加到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