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長江與黃海之濱,道達重工廠區。數十臺100多米高的測風塔矗立海中,一臺海上風機在碼頭旁高速運轉。道達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這臺風機是道達自主安裝的,運用了自行研發的復合筒型基礎和一步式安裝技術。據悉,目前國內海上風電機安裝普遍采用傳統的葉片、風機、塔筒分布式方式,從開始到完工,最快需要一個月,成本高、風險大、施工困難。而復合筒型基礎與一步式安裝技術,把海上絕大部分的工作移至陸上完成,就像在海上種樹一樣“種風機”,海上安裝僅需三個小時。更為重要的是,采用這種技術安裝的風機基礎拆除后,還可以回收利用,極大地降低了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使得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條件更為成熟。
作為海上風電安裝業為數寥寥的民企之一,道達重工經歷了怎樣的研發之旅?該公司如何看待這一行業的未來?本報記者專訪了道達重工集團副總裁黃宣旭。
從港航工程到海上風電
《江蘇新能源》記者(下簡稱“記者”):據我所知,貴公司前幾年是做港航工程起家的,近幾年為什么會轉移到海上風電這一塊?
道達重工集團副總裁黃宣旭(下簡稱“黃總”):這與我們李愛東總裁的學習工作經歷有關。總裁1991年畢業于天津大學港口工程專業,畢業之后專門做港口工程這一塊。海上風電剛起步的時候,政府部門、風電業的大型企業,都沒有意識到海上風機安裝是個難題。但當時我們已經認識到:海是難以真正馴服的,海上風電安裝很不容易。2007年前后我們去歐洲市場調研發現,海上風電對環境的影響小,市場前景非常可觀。我國的海上風電資源也比較豐富。此外,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高昂成本。2008年12月份,我們和天津大學成立了海上風電研究院,開始研究海上風電的水下工程、基礎安裝設備作業等課題。
成立之初,我們列了十個和海上風電直接相關的課題,包括海洋動力、海洋環境、海洋裝備作業、土木工程等。我們希望用新技術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生產。經過兩年多的潛心攻關,我們研制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力發電“巨型復合筒基礎與一步式安裝技術”。
自主創新:“海上種風機”
記者:“海上種風機”是一種什么樣的技術?
黃總: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基礎結構,稱為“復合筒型基礎”,首先加工鋼筒,最大直徑可以做到40—42米;其次,澆筑混凝土,可以防腐,有一百年的壽命;第三,用頂蓋受力技術,不打樁,只靠兩個壓力,一個是海水的壓力,一個是大氣的壓力。海水十米水深加一個大氣壓,在海平面抽真空,每平米加十噸,40平方米的鋼筒壓力就是一萬三千多噸,把樁管整個往下壓,壓到不能壓為止。這是我們筒型技術的一個基本理論。
至于一步式安裝技術,許多企業做不到。復合筒形基礎的負壓沒有沖擊荷載,它可以緩慢地讓整個結構下壓到海床里面去。這解決了海上風電一個很大的難題用陸上的施工和吊裝來代替海上的施工和吊裝,施工效率大大提高。還有一個優點是今后如果有大的戰略規劃調整,還可以把它再吊起來,方便的遷移。所以我們又有了兩個概念,“一步式安裝”,“即插即用”,電纜鋪到哪里,風機安裝在那里,風機就可以馬上發電。“即插即用”,買了一個以后就是一個產品,三到五個小時就能用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海上風電的施工效率。我們將此技術形象比喻為“海上種大樹”。
這是我們獨立研發的技術,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已成功申請26項專利。國家科技部已經把這個項目列入“十二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記者:關于自主創新,你們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黃總:海上風電安裝只是第一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海上能源和資源。我國的海上能源和資源非常豐富。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已經在做海洋溫差方面的研究,在深水50—100米處,水溫恒定在4°C左右,海水表面溫度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是25—30°C左右,這是一個比較溫度,每一度溫差把它轉化為能量后等于40米水電站的可發電量。而且可以把海底的物質都帶上來,對促進漁業養殖非常有好處。我們想建立一個“能量堡”的概念,這樣海上風能、波浪與潮汐能、溫差發電等都將成為未來可以大規模開發的能源。
具體到海上風電安裝,下一步將會對技術進一步優化,爭取推廣國外市場。歐洲是我們的主戰場,和美國、南非也有合作。
記者:在規模化施工方面,你們有什么自己的設想?
黃總:我們的目標是占據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但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現在的重點還是在華東,已經成立了江蘇海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華南,則與中廣核合作成立了啟東風電發展有限公司。
未來期待:推動行業健康的發展
記者:作為海上風電安裝商,貴公司認為這個行業瓶頸何在?如何才能推動該行業可持續發展?
黃總:這個產業價值鏈的所有參加者都在全力推進這個產業的進步,無論是開發商、風機商還是安裝商的競爭。最近國家能源局出臺了18個風電建設的標準,只有一個和風電相關。盼望能夠有更多具體的海上風電發展鼓勵政策。
個人認為,電價已成為海上風電開發的現實瓶頸之一。國內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電價如果一味下降,多數開發者只會有“跑馬圈海”的熱情。歐洲海上風電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電價是公開透明的,是基于整個市場全面調研的基礎上來核定電價,整合足夠的利益來帶動風電廠商。歐洲的電價是這么一個公式,首先是基礎電價,然后根據水深、離岸距離、建設進度這三個方面來測算。
記者:能否用一句話概括貴公司的長期目標?
黃總:專注海上風電工程建設,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