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能海拉爾小良風力發電場,任家福(右)與現場服務班組一線員工進行交流
增速放緩,產能過剩,日子難過。
“不怕(產品)出質保期,怕(主機供應商)出局”。日前在一次行業內部會議上,風電開發商中節能風電采購部經理梁志靜這樣說道。她的看法具有普遍性,道出了風電業主對于當前風機制造企業能否挺過“寒冬”的擔憂。
據東汽統計,其目前總裝機7536MW居行業第三,今年上半年我國總體新增裝機容量為5.4GW,同比減少了32.5%,增速明顯放緩,而作為“三強”之一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在2012上半年的新增裝機也下滑到了第八位。
面對這個曾被行業看好的風機巨頭,人們不禁心生憂慮:東汽怎么了?東汽怎么辦?
速度與質量的變奏,意義長遠
記者:東汽如何看待當前的風電行業狀況?企業業績的下降,是否在預料之中?
任家福:行業遭遇嚴冬,企業難以獨善其身。去年,我國風電產業在連續幾年的翻番增長之后,步入了一個轉型調整時期。風電開發商在投資過程中,回報率得不到保證,投資激情下降,同時做風機的企業急劇增多,致使出現了目前的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的局面,種種原因造成了現在風電主機廠的困境。
東汽見證并促進了我國風電產業的高速發展,在運風機有5000多臺。但2011年行業變化,使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整個風電產業將會進入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在此基礎上,東汽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策略性的調整,同時我們也希望借助這個時期,把步子放慢去思考一些能夠真正促進企業行業發展的問題,并為今后自身的更好更快發展蓄積力量。
記者:東汽策略性的調整經過了怎樣的考慮?調整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任家福:首先,優化生產,穩步發展。東汽更加專注于產品品質,精細化生產,排除設備在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項安全隱患,使我們的風機不僅能做到“電網友好”,還要做到“人機友好”。
其次,個性化設計。由于我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變,風力資源情況千差萬別,如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冬季最低氣溫可降到零下50℃,而夏季能達到40℃以上的高溫。因此在研發上,我們將充分考慮各地環境差異,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提升風機的綜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