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有投資的擠出效應下,民營企業只有走出去尋找廣闊的藍海,鎖定國際市場。據介紹,從去年以來,新譽風電公司已獲得國際訂單20億元、國內訂單10億元。今年3月,新譽風電公司生產的江蘇第一臺兆瓦級風電機組出口泰國。今年新譽風電公司還將向美國出口1套兆瓦級風電機組,向土耳其出口96套兆瓦級風電組,預計全年將交付200臺機組。王建迅告訴本報記者,新譽風電公司的市場開拓計劃是“四六開”,即國內市場占四成,六成在國外。
另外,有業界人士指責五大電力集團此時大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是“假搞”,是為了買碳排放指標,是為了滿足國家規定的每年要搞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環保項目的“綠色指標”,而不管虧損不虧損。
不論上述指責是否符合實際情況,但確實已經出現了風電設備制造市場的過熱和產能過剩。
據了解,目前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已經超過70家,僅四大巨頭金風科技、華銳、東汽和上汽產能就已經達到1200萬千瓦小時,而今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大約才800萬到900萬千瓦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舉行的內蒙古及河北25個風電場項目所需風電機組設備公開招標會上,一家風機制造商竟打出了5100元/千瓦左右的價格,以低于市場成本的價格參與競標。
盡管競爭如此激烈而且供大于求,但實際上可能有30%—50%的風電設備發不了電、上不了網。這是業界普遍擔心的一點:電網系統跟不上趟兒。
王建迅就此建議,電網行業應研究建立不穩定的風電低壓穿越系統,建變電所,制定風電入網的相關標準,把電網系統整合好,解決風電上網的難題。
他說,新譽風電公司正在與有關方面洽談,準備自建風場。但卻遇到地方保護主義——征地和利益分配問題,有些地方政府要求他們到當地辦風電設備制造廠,“這可能嗎?”還有,就是非國有電力集團的風電上網更加困難。
王建迅強調,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外市場特別需要國家的支持。由于金融危機沖擊,一些國外客戶資金困難,很多訂單沒法執行,他們想用“賣方信貸”的方式做,也就是借錢給外國人,不僅可以賣出風電設備,而且還可以適當抬高一點價格。他說,已經有過成功的案例,但要普遍推行,企業不敢放手去做,因為要防萬一,怕對方賴帳。
“所以這需要國家支持,譬如對方國家財政部的擔保,企業自己出面不行,最好是商務部來做這件事情。”王建迅表示,目前許多國家和客戶都有這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