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正在全面扎實推進,國電集團參與了哪些具體工作?
米樹華: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減排工作上,國電集團不遺余力,積極落實《行動計劃》.環保部于2014年3月底通知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火電機組在年底前實現達標排放,涉及國電集團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火電機組的10項脫硫改造、20項脫硝改造、12項除塵改造工程.
從項目的立項、可研、招標到最終實施,流程長,不可控因素多,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以上工作的難度極大.國電集團高度重視,立即集合位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火電企業,召開關于加快推進煙氣治理工作的專題會議,要求各企業認清形勢,面對霧霾要主動承擔央企的社會責任,迅速開展工作,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企業嚴格考核.
最終,順利按照環保部的要求,完成了42項減排治理項目.經初步統計,京津冀地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2014年降幅分別為24%、43%,減排效果顯著.隨著環保設施減排能力的逐步釋放,預計201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將繼續分別下降10%、21%.
中國能源報:在不到10個月內完成42項減排治理項目并且達到減排標準,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力氣,這其中有哪些經驗和成績?
米樹華:國電集團穩步推進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建設.山東石橫電廠5號機組已改造完成并實現穩定運行,大同二電廠10號機組正在進行改造,預計今年5月完成.
與此同時,穩步提高環保水平.位于內蒙古的國電布連電廠于2014年獲“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范電站”稱號.該廠兩臺機組鍋爐主要輔機采用單系列布置,這在國內大型火電廠尚屬首家.在額定負荷下廠用電率為4.3%,供電煤耗292.9克/千瓦時,汽輪機熱耗率7650.7千焦/千瓦時,鍋爐效率95.2%,達到國內最優水平;二氧化硫排放濃度23.6毫克/立方米,煙塵排放濃度28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濃度51毫克/立方米,全廠污水、石膏、灰、渣等廢棄物全部綜合利用,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最新排放標準.
截至2014年底,國電集團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59臺、2363萬千瓦火電機組已基本實現達標排放,部分機組能夠達到更高要求的特別排放限值,超低排放也在有序推進中,為京津冀地區減少霧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技術創新助力綠色煤電
中國能源報:從整個國電集團來看,在火電節能減排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米樹華:截至2014年底,國電集團清潔能源比例已增加至26.8%,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在火電中的比重已達48.5%.先后完成850項重大節能改造,對88臺機組實施脫硫(提效)改造,152臺機組實施脫硝改造,101臺機組實施除塵提效改造,超額完成環保部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責任書.“十二五”以來,累計關停369萬千瓦落后火電機組.目前1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容量占比僅為2.8%.
2014年國電集團供電煤耗比2010年降低13.6克/千瓦時,“十二五”期間累計節約標煤1600余萬噸,提前兩年于2013年完成二氧化硫減排任務.到2015年底,能夠實現所有現役火電機組大氣污染物達標排放,到2020年底至少完成2026萬千瓦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
中國能源報: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國電集團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儲備情況怎么樣?有哪些新進展?
米樹華:一直以來,國電集團大力發展節能減排產業,旗下從事相關研究及產業應用的單位有國電科環集團、國電電科院、國電新能源研究院,通過多年的研發投入和工程實踐,在節能減排方面積累了大量科研及應用成果.
產業應用方面,國電集團旗下國電科環集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常規燃煤電廠節能環保服務商及領先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服務及設備制造商,擁有低氮燃燒、等離子點火、SCR與SNCR脫硝、雙循環濕法脫硫、濕式除塵、電袋除塵等全系列成熟減排技術,在國內的火電企業廣泛應用.旗下龍源環保多年里一直是國內火電環保行業的龍頭企業,截至2014年底,脫硫、脫硝改造累計業績分別達到9993萬千瓦、9410萬千瓦,連續10年排名行業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同類企業分別高出4369萬千瓦、3430萬千瓦;龍源技術的等離子點火技術的應用裝機總容量超過2.9億千瓦,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90%,且在韓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已有累計1000多萬千瓦機組的應用業績.
科研方面,國電集團的硬件和平臺建設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取得多項重要科研創新成果,如“火電行業重大工程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燃煤電廠煙氣催化脫硝技術研發及應用”,這些項目獲得了國家和有關部委的表彰,累計專利數1400多項,居可比企業第一位.由國電電科院承擔的“熱電聯產節能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取得巨大成功,已被推薦為2014年中國電力科技獎一等獎.
前面也提到,目前國電集團正在積極探索亞臨界火電機組跨代升級、綜合提效技術,聯合制造廠家、設計院等單位加強技術攻關,完成北侖2號機組改造提效方案,將亞臨界機組增容改造為超超臨界機組,預計煤耗降低40克/千瓦時左右,煙氣污染物排放達到燃機排放限值,該技術的研發將為大幅提高亞臨界機組發電效率創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