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新能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如何看待綠證交易對新能源產業的意義?針對行業熱點話題,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傳衛接受了中國能源報記者的采訪。
圖 文丨張子瑞 發自會場
中國能源報上會記者
讓民眾直接分享新能源建設紅利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當前新能源發展面臨的主要困惑是什么?
張傳衛:目前,我國風電太陽能累計裝機超過2億千瓦,但實際出力不超過60%。新能源一方面需要國家補貼,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棄風棄光限電。實際上,國家補貼的部分和棄風棄光限電部分造成的損失基本相當。從這個角度講,新能源已經基本具備了不補貼時代的發展狀態。
如果新能源一旦不需要補貼,供需之間就可以實現直接對接,這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破解棄風棄光,就是要在體制和機制上,保障新能源并網和依法全額收購,并形成相關的價格機制。
中國能源報:如何更好地從機制建設上推動解決新能源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張傳衛: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太陽能新增裝機首次超過風電,一方面是受益于其價格優勢逐漸顯現,另一方面是因為老百姓接受程度更高。這給新能源行業的啟示是,要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一定要依靠機制,我認為要建立普惠制。
根據相關規定,新能源建設的前五年實施減免稅,這意味著新能源項目建設過程中占了當地的相關資源卻沒有給當地政府和當地居民帶來相關回報。正是因為當地居民沒有直接分享到新能源發展的紅利,影響了地方和居民的積極性,這導致了運輸問題、征地問題、運行維護問題、電力設施保護問題等新能源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因此,新能源項目一定要拿出一部分資金分享給當地社區和居民,同時要構建新機制,把諸如土地、當地提供的配套資源等轉化成資本,通過股份制形式參與到項目中,調動當地居民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推動新能源建設的共享式開發。近年來,分布式光伏發展很快,正是光伏精準扶貧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值得風電等其他新能源行業借鑒。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沒有配額制的綠證自愿交易對促進新能源行業發展有沒有實質意義?
張傳衛:我認為是有意義的,綠證制度一旦形成價格機制,能刺激人們價格外的預期,從而能帶動市場、金融、社會資本向新能源領域投資。
原有的能源體系在制度設計方面有不完善之處,從調度方面來講,新能源是作為補充角色。因此,當能源供給過剩時,各類能源之間就會出現博弈。從這個角度講,也需要配套出臺生產側的配額制和消費端的配額制。
待條件成熟“三北”風電可再次開發
中國能源報:相對風電來說,光伏度電成本近兩年下降很快,這是否表明風電技術進步進入了瓶頸期?
張傳衛:實際上,這些年風電技術發展速度同樣很快。以前,低于6.5米/秒的風速,就不具備建設的經濟性;現在,在部分地區,4.8米/秒的風資源,其年有效發電小時數都能達到2000小時。總體而言,5.5-6米/秒的風資源,其收益率已相當可觀。
在技術和運行管理上,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我們全生命周期的的運行維護服務成本降低了30%左右。風電場建設成本過去幾年全行業也降低12%-15%。
與化石能源相比,風電、太陽能資源價格不會發生變化,投資確定,運行成本目前已經下降到銷售收入的2%左右。在能源互聯網時代,要最終實現風光儲網一體化和發配送充一體化,依賴于大力發展新能源。
中國能源報:下一步,風電行業發展的重點是低風速和海上風電嗎?
張傳衛:毫無疑問,“十三五”時期,“三北”地區不會有大的發展機會,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風電和海上風電是發展重點。當然,開發低風速風電是階段性的重點工作。有朝一日,“三北”地區的消納問題解決了,我們仍有必要對“三北”地區風電進行再次開發。
在低風速區域積累的風電技術已經為將來重新開發“三北”地區風資源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可以使“三北”地區的建設成本接近6000元/千瓦。“三北”地區年平均風速7米/秒以上,年有效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以上,在解決消納問題的前提下,經濟效益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