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年近50歲的他,從最初連碳纖維分子式都不會寫的門外漢,一頭扎進碳纖維領域中,心懷對國家的責任、憑借對技術的癡迷,帶領團隊一舉突破了發達國家對碳纖維技術的封鎖,實現了我國碳纖維產業化的夢想,并占據我國碳纖維市場銷量的70%。
他就是張國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熟悉他的人評價:“別看他是企業老板,但技術上,他可比技術人員還要專業!”
在張國良心中,“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技術創新。”
碳纖維的夢想
碳纖維被稱為“新材料之王”“黑黃金”,因其具備強度和模量高、密度低、耐高溫、耐腐蝕、導電好等優良特性,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用裝備、交通運輸、風力發電、壓力容器等軍民產業?!?br />
2005年,張國良為自己的公司找尋新項目時,碳纖維進入他的視野。
“雖然我國的碳纖維研究已有40多年,卻一直無法實現產業化,而掌握這項技術的日、美等少數國家又長期實行技術封鎖和壟斷,導致碳纖維在我國市場始終供不應求,影響了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發展……”聽到業內人士痛心疾首的介紹, 有著樸素愛國情懷和濃厚部隊情結的張國良決心,“一定要完成碳纖維產業化。”
當時,國內的碳纖維研究基本還局限于實驗探索。專家們對張國良的想法也是一片質疑之聲:“碳纖維難度太大,有些國內企業幾個億砸進去,連碳纖維原絲的影子都沒見著,你能行?”
“哪怕傾家蕩產,也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張國良把打拼多年的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全身心投入碳纖維產業化之路。
2005年9月29日,碳纖維項目正式啟動。多年從事紡織機械的生產經驗讓張國良敏銳地發現,碳纖維的生產原理與腈綸的生產工藝有相通之處,不過技術要求更加苛刻。
認準了目標,張國良把自己完全拋進了碳纖維的世界:他查遍有關碳纖維的信息,記下3000多個主要工藝數據,從決定搞碳纖維的半年多時間里,他讀過的相關書籍和資料足足有兩米高;幾個月時間,他幾乎找遍國內碳纖維的專家。這股癡迷的勁頭,為他贏得了“碳癡”的稱號。
“我在實現一個夢想,我被夢中的激情所燃燒,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8年前,這份由64行散文詩組成的“特別報告”打動了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從最初反對張國良做碳纖維到之后的關注,進而全力支持。
也因為這股癡迷的勁頭,一群滿懷碳纖維“中國造”夢想的人,帶著幾十年碳纖維研究的經驗、拖家帶口來到連云港,跟隨張國良組成了一支“碳纖維產業化國家隊”。
攀上了碳纖維的珠穆朗瑪峰
簡單來說,碳纖維的原絲就是“無瑕疵”的腈綸,再將原絲經過碳化就得到了最終產品——張國良近40年的老搭檔李懷京向《工人日報》記者解釋碳纖維的原理。
然而,要真正做到“無瑕疵”和實現穩定的碳化過程,其中歷經了多次失敗、多次攻關。
從實驗室技術到產業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沒有設備、沒有技術,除了自主創新,張國良和他的團隊別無選擇。
自己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回憶過往,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玉松形容,“常常有種苦海無邊、回頭無岸的感覺”。
在不斷失敗、不斷攻關中,張國良帶領團隊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生產線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2007年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2010年,100噸T300級碳纖維規模生產,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長期壟斷; 2015年成功攻下了干噴濕紡T700碳纖維工藝,成為我國唯一、世界第三個攻克這一工藝難題的企業;再到T800批量生產、百噸級T800原絲線向千噸跨越……
有人形容,張國良帶領團隊“攀上了碳纖維的珠穆朗瑪峰”。
技術上永遠領先一點點
在碳纖維生產步入正軌后,張國良持續加大碳纖維的后道制品研發力度,將碳纖維成功應用到碳纖維自行車、碳纖維小提琴、碳纖維羽毛球拍、紡織機械零部件、空軌列車車廂等民用產品中。
研究技術是張國良最大的愛好:碳纖維電動車的最初四款圖紙都是他親自設計的,碳纖維小提琴的靈感則源于他從國外帶回來的一個音響……
在企業里,張國良建立了一個獨特的創新平臺——技術討論沙龍。每天這里有很多場技術討論會,每個人都可以喝著咖啡,在這里輕松地進行技術交流。他每天都要參加一兩個討論會,大概80%的時間都用在討論會和生產線上。
不論是過往帶領企業在紡織行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逆勢而上壯大發展,還是后來艱辛的碳纖維產業化攻關之路,張國良不斷成功的秘訣,就是“在技術上永遠比同行領先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