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風電正值旭日東升—— 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
5月12日,國務院政府辦公廳發布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細則,其中提出,以核電、風電為代表的高效清潔發電裝備和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是未來的發展重點。風電成為未來新一輪經濟增長點能源結構中的關鍵點。風電產業亦成為繼光伏產業后的又一熱點、焦點。在政策的帶動下,無數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紛紛擴大市場版圖。
實際情況真的這樣樂觀嗎?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
記者:您怎樣看待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振興規劃的出臺?
秦海巖:單就整個規劃來說,對于整個新能源行業是一種促進這勿庸置疑。具體會產生怎樣的作用還要看落實,畢竟,規劃還是比較強調在宏觀形式上的指導。其實無論是否出臺這個規劃,新能源產業都會得到很大發展,這些從國家近年的支持中不難看出。上網問題、電價問題、包括科研支持、政府政策扶持給這個行業帶來很大發展機遇。
就風電行業來說,國家給予的是更大的發展規劃。保守估計,2020年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或者是1.5億千瓦,甚至更多。但是這還不行,裝備制造業要有大的市場空間才行。去年年底,中國累計裝機容量只有1200萬千瓦,這與預計還相差至少9000萬千瓦。要實現這個目標,以每年新增裝機要達到1000萬千瓦的規模來計,每年將產生近800億元到900億元的市場效益,這對裝備制造企業肯定是極大的利好。
記者:這么大的利好消息裝備市場能完全消化嗎?
秦海巖:從我們國家現在的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將這個問題放到2004年,那時則是很嚴峻的。2004年,我國技術非常薄弱,幾乎不具備生產兆瓦級風電設備的能力,但是,隨著這幾年市場的高速增長,催生了超過75家的整機生產廠。很多大的機電設備制造集團,如電力、重工、航天、航空、船舶等都在進入風電領域。據我們統計,現在有超過30家的企業拿出了兆瓦級的樣機,已經并網試運行。預計今年,僅金風、華銳、上氣、東汽四家產能就將達到1000萬千瓦,已經可以滿足中國800萬千瓦到900萬千瓦裝機規模的需要。現在我們所要關心的已不再是產能問題,而是惡性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裝備制造業面臨很大壓力,這時比的就是技術和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