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我國并網風電裝機以87.4%的年均增長率步步攀升,至今年6月達到5258萬千瓦,已然躍升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
然而就在裝機量一路飆升的同時,曾經一統天下的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卻直線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10%,而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國本土的風機制造商。
甚至有人將在本土風機制造商沖擊下外資的這種重大逆轉,形容為從天堂到地獄的隕落。
事實上,在經歷了五六年的狂飆突進后,近兩年來我國乃至全球的風電行業都進入了明顯的減速期,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11年我國新增裝機同比就減少了6.9%。
在產能過剩、并網受限、棄風嚴重、設備價格下跌、質量問題頻發等諸多不利因素的沖擊下,整個風機制造行業的日子都不太好,企業發展速度下降、毛利率收縮、凈利潤紛紛下滑。
以本土風機巨頭為例,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上半年的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了96.25%和83%。而與2009年的43家相比,2011年我國風電整機供應商已減至29家。
但顯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境況要更為突出一些。而在各種“退出”、“收購”傳聞及“瘦身”消息的渲染下,其處境之尷尬更是呼之欲出了。
是走,是留,是單打獨斗,還是呼朋引伴,是擺在每一個外資風機制造商面前的大問題。
賣掉工廠 蘇司蘭撤出中國
而內外資的這種此消彼長,最具有標志性的事件,莫過于亞洲最大的風機制造商蘇司蘭退出中國市場了。
就在不久前,印度風電集團蘇司蘭將其在中國的風機制造子公司——蘇司蘭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轉讓給了中國電力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轉讓費約6000萬美元,雙方已經簽約。蘇司蘭集團公司主席圖希爾·坦提將之稱為“針對中國市場,我們正重新制定戰略。”
事實上,其中國戰略的大規模調整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去年9月,以“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為由,蘇司蘭在中國的另一家風機子公司——德國瑞能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并關閉了其在內蒙古包頭的瑞能北方風電設備有限公司。
這家曾位居全球前十大風機制造商之列的企業,2007年被蘇司蘭收購。盡管2008年就在華豎起了其第一臺風機,但在過去幾年內,該公司在中國僅獲得200兆瓦訂單。
而早在去年初開始,蘇司蘭(天津)的退出傳聞也不絕于耳。縱然在不斷地削減雇員和降低成本,但蘇司蘭在中國仍然不能扭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