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財政部剛剛撥款3億元進行第4次全國風力資源調查,預備在全國各地設立400個測風桿,對中國風資源進行空前規模的調查。這個巨大的投資,正是為了對未來大風電項目進行長期合理規劃做準備。對于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還能有什么比這更好的消息?
“2020年中國風電可裝機規模預計在5000萬~8000萬千瓦,超過1億千瓦也極有可能。這個令人震驚的發展速度不但開始為中國貢獻大量的清潔電力,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風機制造市場,帶動了傳統制造業向新技術的轉變。”王仲穎說。
國內很多企業通過購買風電機組整體設計,然后自行或者通過授權第三方按設計生產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迅速投產,但長期看,缺乏獨立知識產權還是企業的硬傷。
對利潤期望不可過高
以中國東南沿海來說,年均6m/s風速的時間就達4000h,每平方米的風能可達到300W,具備可開發利用的價值。每1公里的海岸線可開發能源達到1萬千瓦。中國6000km的海岸線,可開發利用達到6000萬千瓦,是長江三峽水電站的4倍。王仲穎說,“風能可以成為未來能源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風能開發將達到3000萬千瓦,而近期將盡快形成每年10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目前,中國已經在內蒙古、甘肅以及江蘇北部沿海建設三個大型風電場,堪稱‘風電的三峽工程’。 ”他同時告誡,對風電業的利潤空間不可期望過高。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用“爆發性增長”來形容中國當前的風電行業。2004到2008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3年增長超過100%,其間每年風電新裝機容量都是此前20多年的總和。2008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500萬千瓦。提前完成了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要在2010年實現全國10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的預期目標。
記者還發現,由于國外眾多能源巨頭都開始將觸角伸向中國新能源開發,為了加緊在該領域分一杯羹,部分國內企業“寧虧也投”。一方面或許是考慮到配額比例的政策預期,而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考慮。
發展過快蘊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