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地大干快上風電產業的格局,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說,中國風電的發展速度快得令人擔心,“這需要警惕,風電不要成為新的形象工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史立山也表示,超乎尋常的發展后面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倪維斗認為,目前我國風電發展的關鍵,不是急于利用國外技術和設備建設很多風場,而是要集中力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在3-5年后給市場提供和國外機組相當水平的大型風電機組。“各地一哄而上,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企業都在做風電整機,運作模式都是找一個外國合伙人,把我們自己已經多年積累并形成一定規模的風電產業‘邊緣化’了。”
他指出,近幾年風電發展投入的資金,應主要用于支持培植我國自己風電產業的研制和生產能力。“寧愿增長慢一些,給我國風電產業這個‘小母雞’多一些食吃,以便將來滿足大規模風電發展的需要。”
“雖然我們的風電技術和標準多來自國外,但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復雜多變的國家,許多情況國外廠商過去沒有遇到過,比如歐洲就沒有臺風。而這些技術空白都是中國企業研究的機會。至少,我們的企業應該更了解自己的國情。總之,應該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走出我國風電發展的路子。”倪維斗說。
中國風電發展走過的九個階段
1. 1975年,清華大學和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合作,在內蒙古商都地區選擇當地牧機生產企業共同試制了50 W、100 W的離網式微型風力發電機。該階段所生產的風力發電設備都屬于小容量,沒有形成生產力。
2. 1979年,中國開始自主研發可以并網運行的試驗型機組。1981年,中國風能協會成立。
3. 1986年,中國從丹麥維斯塔公司引進了3臺55 kW變槳距風力發電機,并在山東榮成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小型風電場。
4. 1991年,通過民間渠道的方式,中國實現了到德國考察風電設備制造業。考察后購買了德國單機容量為250kW失速異步型風電機組,這在當時是中國引進的單機最大發電容量機組。
5. 1992年,幾十臺"德國風電機組"在東北、內蒙古、海南三個地區應用,中國風電場建設由此也獲得發展。國際風電設備制造公司開始通過各種方式陸續進入中國風電設備市場。
6. 1997年,中國提出"乘風計劃", 大型并網風電機組開始從科研走向市場。
7. 1999年,新疆金風科技(31.76,-0.24,-0.75%)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運達風力發電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出600 kW失速型風力發電機。
8. 2001年,科技部將研制兆瓦級以上雙饋型風力發電機和失速型風力發電機列入國家863計劃。
9. 2005年,金風科技試制出中國第一臺MW級風力發電機,沈陽工業大學自主研制出1 MW雙饋風力發電機。國內眾多企業拉開“搶風”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