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解決方案受追捧
“從風機第一個零件的誕生,到整機服役滿20年退休,整個生命周期考驗著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全產業鏈的能力和水平。”褚景春說,在整個產業鏈里都要滿足風電運營商提出的各種需求,甚至可以根據風場環境的不同進行“私人訂制”服務,提供專屬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以達到風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效益最大化。
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整合了風電產業全過程服務業務,涵蓋風電場風資源勘測、設計、施工建設、風機零部件制造、整機裝配、風機維護維修、風電場運營等全過程。以海拔高地區為例,氣壓低、日照強度高、雷暴多發、空氣密度極低、溫差幅度較大等特殊地理環境,對風機的冷卻系統、電氣設備、控制系統、葉片翼型等都要進行了訂制化設計。
“我國風電行業經過大起大落的發展,裝機規模已是世界第一,開始進入洗牌后的健康快速發展期。以每年新增1800萬千瓦即1000多臺風機的發展速度,以每臺風機每年運維費用10萬元計,到2020年全國風機運維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褚景春估算。
目前國內企業中已經有金風科技、上海電氣、聯合動力、湘電股份和海裝風電等廠家具備了5兆瓦及以上大型風電機組的研發制造能力。有些企業甚至展開了6兆瓦、10兆瓦大型風機的研發攻關,但我國風電設備在某些高端領域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
雖說目前國內市場上大部分風機都是采用國產風機,但在某些高端設備、機組設計軟件、安裝工藝、關鍵材料等方面仍未能擺脫進口依賴,尤其是海上風電的運輸、安裝、維護、基礎工程等配套技術大多仍由國外企業承擔。
另外,國家尚沒有風機設備公共測試平臺,不能提供完整的研發數據,而諸如抗臺風、防風沙、合適高原條件、寒冷冰凍氣候的機組并沒有相關行業標準來進行規范界定,何時何地采用直驅、雙饋、半直驅、液耦等何種技術路線同樣缺乏指導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