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御風而行,近幾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前景越來越被看好,《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未來海上風電有望成為風力發電領域新的增長點。我國近海風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機組單臺裝機容量更大,對于設備的技術水平、可靠性,施工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故隨著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更先進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基于海上風電發展不俗的前景,風電安裝船也頗受市場青睞。
海上風電建設快速發展
安裝平臺需求增大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簡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63萬千瓦,其中新增裝機容量59萬千瓦,同比增長64%。根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近兩年,陸上風電因棄風限電發展速度放緩,為了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可以預見的是海上風電發展在未來幾年將呈快速發展狀態。
“十三五”以來,海上風電場開工建設如火如荼,海上風電安裝船供不應求。海上風電安裝船是高度精密的海上設施,能將風機和基礎安裝設備運輸至風電場址,并配備適合各種安裝方法的起重設備和定位設備。縱觀全球,盡管專用的海上風電安裝船數量已從2005年的兩艘增至2014年的40艘以上,但與當 前大量規劃中或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相比,風電安裝船的供應量仍十分有限。
量身定制海上安裝平臺
深挖“降本增效”空間
作為海上風電專用安裝維護設備的核心,風電安裝船的建造能夠降低海上風電開發成本。據統計,在海上風電建設項目中,風機組設備成本占比不到50%,安裝和建設成本卻占20%以上,這成為降低成本的潛在環節。要想降低成本,海上風電行業需要更新安裝理念,在選擇安裝船和安裝方式時兼顧投資成本和回收效益,有效挖掘降本增效的空間。
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三航新能源”)為海上風電安裝量身定制的1000噸自升式風電分體安裝平臺船“風華號”是集大型設備吊裝、風電設備打樁、安裝于一體的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自出廠以來就備受業界關注,在一次又一次工程中不斷證明其強大實力,以及得到業主的認可。
職業生涯首秀,便挑戰施工條件最惡劣的福建莆田平海灣風電場。5、6月份正值雨季,面對大霧、大風、長涌、大雨多種惡劣天氣,面對從沒謀面過的湘電5兆瓦大型風機,“風華號”雖是“初生牛犢”,卻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典型施工、工地例會、逐時編排計劃。7天一臺,5天一臺,3天一臺,安裝速度不斷提高,大大縮短工期。
國內海上風電場建設正如火如荼,海上風機安裝更是具有高強度、快節奏、關聯性強、反應快等施工特點,需要準確及時地做到對人員組織協調、船機調度、物資供應的無縫搭接。三航新能源充分 利用“風華號”天生性能的優越性,不斷總結、不斷提煉、不斷優化,讓“風華號”分體安裝平臺成為海上風電建設施工領域又一利器。
自航可持續作業是未來海上風電安裝的趨勢,過去三航新能源建造的非自航工程船舶,都是靠拖輪輔助或是甲板絞車拋錨定位完成移船。而“風華號”的先進之處就在于自帶動力。除了艉部設置兩臺1470千瓦全回轉螺旋槳外,艏部也增設兩臺800千瓦全回轉螺旋槳。4臺螺旋槳同時運作,航速可達到8節,不但大幅增加推進力,而且行進中船舶艏、艉方向可即時互換,進退自如。動力系統與DP1動力定位系統結合后,能自行完成船舶定位和移船。
在去年10月并網的江蘇響水近海200兆瓦海上風電場,三航新能源“風華號”不負眾望,完成了響水海上風電場項目最后一臺風機的安裝任務,助力目前國內在建最大海上風電場風機安裝工程的圓滿收官。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如期完成得益于“風華號”采用國內最先進、額定載荷最大的液壓式升降系統,在樁腿站定狀態下,可控制平臺升降,而在平臺漂浮狀態下,也能控制樁腿升降,從而達到收放自如的目的。四根樁腿腳掌撐地如定海神針,不動如山。高性能DP1動力定位系統,免去拋錨定位,讓進點定位精準高效;無需拖輪拖帶,讓場內移位更是輕松快捷。獨特全回轉繞裝式起重機,保障甲板最大可用面積;1000噸、360噸主、輔吊機相互照應,風機部件翻身抬吊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