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大會上的講話,深刻闡明了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總的要求、重大意義,對把握重大機遇、發展產業集群、著力深化改革、創新領導方式作了系統部署,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山東正式迎來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
劉家義在大會中講到,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節點上,黨中央交給山東省的重大政治責任和必須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山東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是我們面對的重大挑戰。因此,加快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是山東省發展改革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山東省作為能源消費大省,而全省的產業結構狀況卻并不合理。電力供應結構方面,火電占82.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個百分點,受落地成本影響,省外來電不確定因素增加,電力供應不足,預測2018年迎峰度夏期間,存在250萬千瓦左右的供電缺口。因此優化電力供給結構,發展風電等綠色新能源便成為此次新舊動能轉換的題中應有之義。
山東省是否具備風電發展硬實力?
其實早在去年山東省發布的《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就已經提到,山東省沿海陸域、內陸地區和海上風能資源均十分豐富。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初步測算,全省風能資源可開發規模超過3000萬千瓦,具備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同時,受臺風和熱帶氣旋影響較小,地質構造穩定,風電開發建設條件優良,適宜風電規模化發展。
同時規劃也指出截至2015年底,山東省全省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721.5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為7.4%,比“十一五”末提高5.2個百分點。2015年,風電全年完成發電量12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主力機型已從千瓦級發展到兆瓦級,單機1.5兆瓦及以上的裝機占全省風電總裝機的90%以上。風能已經成為山東省發展最快的新興可再生能源,其前景不可限量。
未來風電發展任務
為加快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進程,統籌能源產業結構,山東省制定風電有序發展長期規劃任務。穩步推進陸上風電發展、適時啟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積極打造陸上、海上“雙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東部風電大省;完善適應風電發展的電力調度和運行管理機制,確保風力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鼓勵采用新型技術和產品,降低風電開發成本,提高風電利用效率。力爭到2020年,全省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400萬千瓦;到2030年,全省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2300萬千瓦。
重點風電規劃工程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進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的總要求,圍繞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七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基礎,規劃實施“綠色電力供應工程”、“綠色熱力保障工程”、“綠色燃料補充工程”、“區域能源轉型示范工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新能源微電網應用示范工程”、“科技創新工程”等七大工程,不斷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推進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
其中,風電行業計劃重點圍繞打造陸上、海上“雙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近期,重點抓好華能蓬萊、華電龍口、國電長清、大唐平度、華潤費縣一批集中式、規模化風電場開發,建成陸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適時啟動魯北、萊州灣、長島潮間帶及近海風電場建設。遠期,繼續擴大陸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發規模;建成魯北、萊州灣、長島3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啟動渤中、半島北、半島南海上風電場建設,海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初具規模。“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風電裝機容量680萬千瓦;“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新增裝機容量900萬千瓦。
山東風電綠色電力供應工程
|
陸上風電基地:重點推進煙臺、青島、濰坊、東營、濱州等市沿海陸域,淄博、泰安、濟寧、臨沂、棗莊等市山區,以及有序推進德州、菏澤等市平原地區風電場開發。
海上風電基地:規劃魯北、萊州灣、渤中、長島、半島北、半島南等六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其中,魯北海上風電基地位于山東省北部近海,海域范圍主要涉及濱州和東營海域范圍,場區海域總面積為367平方公里,規劃裝機規模135萬千瓦;萊州灣海上風電基地位于山東省萊州灣海域內,涉及東營市、濰坊市和煙臺市的部分海域,場區海域總面積為722平方公里,規劃裝機規模280萬千瓦;長島基地位于山東省長島縣附近海域,場區海域總面積為363平方公里,規劃裝機規模175萬千瓦。
|
山東省充分具備發展風電的軟硬實力,且當前全省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綠色能源的發展符合政策的要求和產業結構平衡的需求,預計山東省今后將會迎來一個風電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