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上午,由東方風力發電網主辦的2019中國風電葉片運維技術專題研討會(CWPM2019)在無錫市錦江大酒店隆重開幕。會議期間,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材料開發主任工程師賈智源發表了題為《風電葉片前緣保護技術需求與創新》的精彩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做的演講題目是《風電葉片前緣保護技術需求與創新》,主要談的是行業對于前緣保護的一些想法。第一條認為前緣最好永遠無需維護,可能是不恰當的。我想說對于業主來說可能希望的是全生命周期,20年或者是25年永遠不需要維護,這可能是我們的終級需求,但是目前來講這種可能是不恰當的,為什么,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么我們進行前緣保護一個是前緣侵蝕問題造成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結構上,一個是可能造成結構損傷,還有由于異型的不同造紙發電量的損失。這是一個(公司)的研究,根據3年的狀態可能會造成4個點的發電量的損失,如果運行5年可能達到20%的發電量的損失,這個數據實際可能會更大。另外在實際的過程中會看到有很多情況下風機的前緣位置會一直損傷到玻璃鋼層,這個有威脅到結構破壞的風險。
前緣保護并不是隨著風電的發展一開始就有了,而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有了。國內的發電廠是2013年以后才大規模應用前緣保護技術,最早來源于三個公司,是膠帶式的防護,隨后各家開發相關的技術,一個可以稱作是貼膜技術,一個是稱作是鍍膜技術,但是它們在風場的表現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如圖片所示出現局部的損傷,本來的作用一個是保護結構,再一個是保護外形,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狀況反而造成外形造成變化,導致發電量的損失。什么樣的是合理的前緣保護呢?無論是認證機構也好還是行業的標桿也好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標準,從技術角度來看也就是目前還沒有大家公認認為合理的。
我們對于前緣保護目的還是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低。對于前緣保護來講,實際上我們做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在花錢,花三個方面的錢:一個是初裝的成本要錢,還有維護的成本,當然還有一個最大的發電量損失是一個模糊狀態或者是混沌狀態。初裝成本是確定的,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是可以算出來的,材料占比可能很小,人工占的很大。同時行業內說我的維修成本多高多高,但是發電量的損失帶來的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你可以看到發電量的損失可能會占到你整個全生命周期成本里的很大的部分,但是發電量的損失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確定,不容易確定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絕對性的因素,造成發電量損失的因素有很多。那在實際的情況中,我們試圖看一下,前緣損傷影響到造成你的功率曲線偏移,一個極端情況,如果你的風場只有大風,沒有小風,我可以看到你的前緣換成什么樣都會壞掉(音),這是極端情況。根據實際發電量你實際風場的風控等多種因素究竟前緣損傷損失多少的發電量,有些時候你的風場處于一類風區,這個時候前緣損傷對于你的發電量的損失是影響很小的,有的時候異型對于前緣異常敏感,可能你的發電量的損失,前緣的微損傷造成很大的發電量的損失,5個點,10個點。目前中國整體的市場發展狀況南方向海上發展,前緣損傷對于發電量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二個觀點從我接觸前緣保護以來,我對雨蝕做了一些了解,我覺得可能整個行業有可能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他們把抗雨蝕能力看得非常重。特別是整個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從最開始的50個小時抗雨蝕到100個小時甚至到更高。
實際上雨蝕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在國外上個世紀70年代就運用得非常多,本質上隨著所承受的雨滴數增加,一般存在3個階段,損傷潛伏期、穩定質量損失階段、非穩定質量損失階段,我們測的是你的無損失階段到穩態損失階段的轉折點。包括所謂的9個小時還是多少個小時都是出現損失就停止實驗,把這個作為實驗終點。
實際上理論也是很成熟的,你如何對于一個玻璃鋼涂層去提高它的抗雨蝕能力?有理論分析,這是公開發表的論文,。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有若干個因素實際上對于溫度、老化、缺陷是敏感因素,這些因素就會導致你的前緣的保護層無論你的實驗室測試得多,在實際的狀況中隨著溫度、老化、缺陷對會出現比較大的變化。
這是風場前緣損傷是一個長時間老化與侵蝕過程疊加的結果,有一個公式,其實我們想說它是隨著時間隨著老化出現指數性增長的過程,如果你這個地區的老化強,你的材料對于老化的敏感,那可能雨蝕不像你設計的那樣,可能是非常快的增長。這是云南的狀態,風場不到3年的時間出現整個防護層的。按照理論來講,這個地區一年最大雨量可能的量大概11毫米,他們在實驗室測試20分鐘,如果是按照這個理論來估計的話,你的壽命應該不止三年,沒有20年也差不多多少,但是實際并沒有達到,沒有達到原因在于老化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雨滴的損傷你的老化不斷加大。
全國根據我們累計的氣象站電10年的數據,我們發現一個特點很少有一個風場它的最大可能雨蝕量達到1小時,換句話說無論你現在采用哪一種防腐方案這個時候應該是9年,10年,但是沒有一家達到這個點,所以所有的數據和現象都在支撐一個問題,前緣保護層的耐受性需要提升。
第三個觀點,我們覺得風場維護實際上給了前緣防護重生的機會,業主不應該簡單地對待,應該是謹慎小心地對待。由于中國氣侯多樣,在不同的區域面臨的因素差異是非常大的,你在風場經過幾年的運行,如果你進行了詳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其實是能夠把大概的現實因素和老化因素(進行綜合)。如果是有條件的話,如果能進行維修前后的工藝曲線的驗證,更能說明這個問題,經過前緣保護的修復或者是前緣外形的修復所能達到的動態。
實際上我們更支持你實際風場中的分析結果,到底是沙石、還是雨蝕、還是昆蟲撞擊還是其他可能的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因素。我們的觀點沒有哪一個單一方案適用于所有的情況,而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差異化選擇有效的方案。應該說現有的前緣保護技術里面對于某些特定的方法已經可以達到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但是你不小心,你選擇你認為非常好的技術可能反而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第四個觀點未來新技術的開發,增強耐候性是當前前緣保護技術改進的主方向,但可能還是不夠的,我們在報告最開始提到整個前緣保護的目標是全生命周期的最優化,你僅僅提高耐候性或者把耐候性和雨蝕解決掉,不見得把問題解決掉。
我們認為理想的技術應該是滿足以下六個特征:一個就是使用你這個技術進行前緣保護不造成氣動的負面影響;第二個具備超強的耐候性,你就有穩定的壽命;良好的抗雨蝕;同時你有可靠的連接,無論是你在之初還是運營過程中要長期可靠;還有不易被污染,發電量不僅僅關注于你的前緣破損,可能你的前緣沒破損但是其他的異物都會造成發電量的損失,包括結冰;最后我們要保證的是成本最優而不是前緣不破損或者是什么,而是整體對發電量的影響是最小的。
涂層比較好的像已經能夠做到我所說的高耐候性,膠帶公認的不是太好,但是涂層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我所說的超耐候性就是通過低端的老化實驗,實際上很多涂層在老化以后經常表現出大概50%的性能損失,少數幾家通過創新實現超耐候性。
由于發電量受損而主張防護,不能因為防護而至發電量受損。對于特定風場,前緣狀態對于發電量的影響,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盡可能進行量化,準確地評定它,這樣才有助于你設立合理有效的前緣防護。由于風場間的差異性,我更偏向于在風場維護階段,我們應該選擇有效的更合理的,而不是選擇單一的防護技術。抗臟抗污抗冰技術還有待行業去解決。謝謝。
(內容來自現場速記,未經本人審核,如有不妥請聯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