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第二天,來自風電產業鏈的約120位相關負責人興致勃勃來到三一北京南口產業園,參觀考察三一風電設備智慧工廠。
三一在北京南口產業園建成了國內風電行業第一條總裝脈動式超柔性生產線,線內配置了工業機器人、數字化擰緊、智能工裝、物流配送等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形成了工序平衡和快速反應的脈動式生產模式,大幅提升風電主機制造的自動化和柔性化生產能力。在三一智慧工廠數據孿生可視化智慧大腦前,參觀者駐足觀看,興致頗高。“這是我們三一重能的制造大腦,可以通過大屏直觀的查看主機生產的人、機、料、法、環等情況,包括每年、每月、每天的生產進度,同時按照工廠真實比例構建了可視化仿真車間,可以進行漫游和每個工位的信息動態信息展示,在仿真漫游界面可以看到工位的布局和實時信息,在工藝仿真里可以看到每個工序的仿真動畫。”現場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數字化本部總監彭旭介紹說。
偏航機器人工位主要完成回轉支承和制動器的自動擰緊。三一重能建立了一套機器人數字孿生系統,實現與外部機器人實時同步,能夠實時仿真現場機器人的工作狀態,通過設備互聯,可以采集到每個螺栓的擰緊扭矩值,基于數據孿生和算法、機器深度學習在線監控裝配的過程和質量,滿足對風電產品對高品質的要求。變槳機器人可對變槳回轉支承螺栓實施擰緊作業,參觀者可實施了解變槳擰緊的動態和數字孿生信息。
據介紹,在“十三五”期間,三一重能規劃了總裝、電機、葉片智能工廠集群,具備年產近3000臺風機的能力。按照三一重能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從 “看得見智慧”和“看不見的智慧”兩個層面開展建設、相互協同賦能。
在“看得見的智慧”方面,重點進行產線自動化及智能化建設,通過機器人和智能工裝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確保產品質量,并且在未來將完成更智能化的升級建設。目前工廠所有設備包括機器人參數都能實現互聯互通,為總裝智能工廠奠定基礎。在“看不見的智慧”方面,通過制造運營體系的優化和以MOM為核心的系統建設和集成,形成全生命周期業務數字化管控模式,基于大數據構建數據可視化平臺,為企業經營生產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智能化”+“數字化”的整體生態系統,融合智能控制、智能傳感、預測控制、數字化等多項前沿技術。以數字化為底座,三一重能建設了國內風電行業第一條機艙和輪轂總裝脈動式柔性生產線,可兼容2.x-5.xMW機型的生產。彭旭表示,三一重能的數字化實施的是“雙輪戰略”,一個輪子是企業內部的數字化,另一個輪子是風電智慧運維的數字化,這提升了對業主的服務能力。
三一重能服務公司配件管理部副部長楊致遠介紹說:“我們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打造了智慧風場產品家族和智能運維產品家族。智能運維產品家族有智能運維系統、遠程指導平臺以及機器人葉片巡檢方案,達到提高發電量、降低運維成本、降低故障率的目標。通過智慧物流系統,能做到大件運輸車輛可視可控;風場監控SCADA 系統洞察電量損失、趨勢追蹤;故障預警 PHM系統,通過數字孿生與超感知技術,提供機組安全守護,大部件失效預防,發電性能提升服務;狀態監測CMS系統,實現了葉片、齒箱、電機、主軸承等大部件全覆蓋,通過自動化預警進行實時保護,這一整套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可幫助業主引領風場運營升級。實際上,智能制造只是三一重能數字化戰略的一個縮影。
數字化技術保證了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時也保障了產品可靠性的提升。“我們建設了三視覺系統進行6S管理,24小時自動進行6S不規范抓拍,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抓拍到的不規范畫面,這一舉措大大提升了公司6S水平。”彭旭表示。
實際上,智能制造只是三一重能數字化戰略的一個縮影。據彭旭介紹,除了工藝數字化、制造數字化外,三一重能同時也實現了供應鏈數字化,通過打造供應鏈大腦,實現供應商實時協作協同,保障了零部件和整機的高品質。
目前,三一重能已提前主動布局,從研發、供應鏈、制造、服務等方面全方位發力,用數字化技術迎接風電新時代。
平價時代,降低風電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不僅要降低后期運維成本,還要降低前端開發設計成本。“三一的理念,不是單純壓人工成本、壓供應商成本,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實現基于成本的設計、基于質量的設計,這可以使得前端的研發成本得到最大程度優化,幫助產業鏈各環節獲得合理利潤,助力全行業降本增效。”彭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