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從責任機制、標準體系、技術創新、產業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工作目標。這是補齊風電、光伏產業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最后一環的重要舉措,事關新能源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化,對于構建批量設備退役后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意義重大。
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7.4億千瓦,相當于121個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源系統,超過G7國家的總和。其中,后起之秀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4.9億千瓦,風電裝機容量3.9億千瓦,合計8.8億千瓦,相當于39個陸上三峽電站。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裝機容量背后,風電機組和光伏板的數量相當可觀。據媒體報道,到2030年,將有超過3.4萬臺的陸上風電機組退役。退役后,這些生產設備就將變成體積大、材料復雜、具高資源價值的固體廢棄物,促進其循環利用勢在必行。
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不僅關乎塔架、葉片、機艙、發電機、齒輪箱、電控柜等部件以及光伏組件中的光伏層壓件、邊框、接線盒等部件的退役和高水平再生利用,大多也關乎風電場、光伏電站的整體退役。即使在原地新建電場、電站,因為有新的設計、設備,原有接地基礎設施也大多不能用了,預計將隨同發電設備一起退役。這些基礎設施多埋在地下,表面覆土還綠后具有一定隱蔽性,開挖、裂解、清運等處置又費時費力,很容易被忽略或難以徹底處理。正如一些地方在拆除路邊臨時圍擋時,很少有一并清除支架基礎水泥塊的,差不多都留在了地里。安裝在草原、天然林等地的圍欄也都有支架基礎埋在地里,拆除圍欄時水泥基礎也面臨同樣的情況。這就提醒我們,對于退役風光電場特別是風電機,其極其厚重的接地基礎設施是否能得到有效的生態化清除,應予以高度關注。
風力發電的風機高聳入云,光伏電站面積有大有小,都離不開承載發電設備的接地基礎設施。尤其是風電機,其基礎是幾十層樓高的風機底座,承載著風力發電機的全部重量。其作為風機挺立、旋轉和強風、地震等內外力的受力中心,為保證風機安全正常工作,往往非常堅固。因此,風力發電機的基礎設施包括墊層、底座等,厚度達數米,直徑十多米,使用鋼材和混凝土的多達幾十、幾百噸。這樣一個個人造龐然大物鑲嵌在土壤深處,不可避免對土地生態存在影響。相對于風電機,光伏電站支架基礎雖然相對輕量化,但因數量眾多,其對土地生態的影響也不能低估。
比如,在風能較好的一些高壩、山脊線區域,風電機密度較大。這些地方風機基礎設施、通達各風機處重載道路及風機工作、維護等,對周邊的土壤生態產生著綜合性的影響;不只是以往人們關注的風電場對空域中鳥類的影響,實際對地上也有影響。在一些地方,直觀看上去,風機下面雖都長草,但植被景觀明顯衰退,還存在干燥度增加、降雨量減少等情況。如果在退役風光電設備循環利用中,不能清理接地基礎設施,其生態影響就得不到消解。
技術的進步和設備的更替,推動著新能源產業不斷加快升級換代。短短十幾年間,我國新能源迅速發展,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經是2011年全球同類裝機容量的1.6倍和8.2倍,其升級換代也非常快。當風光電新能源規模越來越大、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時,輪番占用土地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涉及范圍也會越來越廣。
鑒于此,必須未雨綢繆,提早準備,不僅要重視退役發電設備回收利用,也要把有效清除、合理處置接地基礎設施擺在重要的位置重視起來。尤其是對于建在灘涂濕地、草地、林地、農田等土地上的接地基礎設施,只要發電設備退役,即使其隱蔽于表土和草叢下,也要同時退出土地;專用重載道路廢棄后,最好也進行一些生態化處理。這不僅是為了回收資源、恢復生態、解放土地生產力,避免給后代土地利用留下隱患,也是保障新能源和農林牧產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陶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