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風電已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主力軍,推動著人類向低碳未來加速邁進。作為中國清潔能源領域的領軍者,中廣核始終站在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前沿,以創新實踐打造綠色低碳轉型的 “中國方案”。
近日,意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RAI)《直擊現場》(Presadiretta)節目記者Riccardo Iacona里卡多·亞科納實地探訪中廣核汕尾海上風電項目,用鏡頭記錄下這場“藍色能源革命”的生動圖景。
里卡多·亞科納了解到中廣核在海上風電領域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這次來到廣東汕尾,主動聯系探訪了中廣核汕尾海上風電項目的發展狀況。全球首例超大型風漁融合獨立網箱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 于2023年8月在中廣核汕尾后湖風電場開工建設,2024年9月4號正式投運,這座能抵御17級臺風的 “鋼鐵堡壘”,不僅破解了近岸養殖空間不足的難題,更構建起“發電 + 養殖 + 科研”的立體產業生態,對于我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在山東萊州,中廣核萊州海上風電場作為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開創了 “藍色海洋 + 海上糧倉” 的共生模式。通過風機樁基與養殖設施的一體化設計,這里不僅實現了風能的高效利用,更探索出一條“以漁促電、以電養漁”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成為國家新能源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標桿樣本。
科技創新,筑牢海上能源 “技術高地”
在藍色疆域上,科技創新是中廣核發展海上清潔能源的關鍵。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里卡多·亞科納走進中廣核與汕尾市政府共建的紅海灣實驗室,了解其發展狀況,作為海洋能源領域的“智慧中樞”,實驗室正聚焦海洋工程結構與材料、智能船舶與海工裝備、綠電構網與協調控制、海上氫能技術與裝備、海洋生態與綜合利用五大科研方向,突破深遠海開發的難題。從“伏羲一號”抗臺風網箱的結構設計,到海上綜合能源島的微電網控制技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正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我國深遠海裝備制造奠定技術基石。
正如里卡多·亞科納所說:“其核心理念是整合多種可再生能源”。紅海灣實驗室這里不僅是技術創新的 “孵化器”,更是產業升級的 “助推器”。截至目前,中廣核已在海上風電領域形成38項核心技術標準,其中1項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引領全球海上風電技術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安全可靠的方向邁進。
產業協同,助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跟隨中廣核的產業布局,里卡多·亞科納來到了汕尾工業園區,這里見證了中廣核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協同的跨越?!霸谏俏?,我不僅看到了風機的旋轉,更看到了整個產業鏈的聯動?!彼驹趪鴥茸畲蠛I巷L電母港——陸豐海工基地前說道。中廣核積極踐行央企擔當,帶動產業蓬勃發展,依托汕尾海上風電項目,引進汕尾明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海海纜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千億級海洋能源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從風機葉片制造到海底電纜鋪設,從智能運維到綠氫制備,全產業鏈覆蓋創造超5000個就業崗位,讓“風電經濟”成為粵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當意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鏡頭定格在汕尾海域的風車矩陣,從“海上糧倉”到“技術高地”,從“綠色電能”到“產業集群”,見證的不僅是中國海上風電的壯闊圖景,更是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國答案”。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共生,中廣核以每一片旋轉的葉輪,為世界注入綠色發展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