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人們消納信息、傳遞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小小的政策改動都會引來網絡中幾千萬人的競相關注,拍手稱道有之,口誅筆伐有之。為什么會引起反響?原因不外乎兩個,第一,消息影響力大。第二,消息發生在我們身邊。
已建成投運的1000千伏練塘站 王雯懿 攝

1000千伏練塘站俯瞰 梁嘉晟 攝
特高壓無疑是集合以上兩點的一個新的舊詞,說其“舊”,因為早在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就開始部署特高壓智能電網的建設工作;說其“新”,是因為直到近幾年它才被廣泛提及,也直到2010年,上海地區才迎來它的第一條特高壓線路。特高壓隨著電網發展來得浩浩蕩蕩,它似是一抹必然會落下的重筆,深刻烙在電力的歷史上。那么,特高壓究竟是什么?它能給上海帶來什么?
從高壓到超高壓再到特高壓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給城市輸送可靠電力能源是第一位的,也是擺在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面前的首要課題,哪怕是在沒有特高壓的年代,上海電力也在行使職責、履行義務,保障著全上海幾千萬人的安全用電不停止、不間斷。那為什么還要在上海建設特高壓?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得從如何保證上海地區用電開始。上海是中國電力事業的發祥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上海電力供應的基本模式為就地平衡。然而,隨著城市變革和經濟發展的步子越邁越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上海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發電、用電都在同一區域完成的就地平衡舊模式的不足顯得越來越明顯。
首先,上海沒有水力資源,大規模發電以火力發電為主,上海及周邊地區并不盛產煤炭,發電用煤主要從水路運輸而來。由于運輸通道的能力有限,輸煤的運輸壓力越來越大,運輸成本也越來越高。其次,受水路運輸限制,上海電廠基本沿蘇州河、黃浦江興建,但城市用地緊張之后,這些黃金水道兩岸很難再有大幅地塊用于建設大型電廠。除此之外,上海電網還有一個巨大峰谷差的問題,2013年8月7日,上海創下2940萬千瓦最高負荷,然而當天最低負荷僅1850萬千瓦,峰谷差達到1090萬千瓦。為了滿足持續時間很短的最高負荷而大量興建本地電廠,這不符合經濟發電的要求。
綜上所述,上海電網已到了既建不了也不能建電廠的階段,如何解決節節攀升的上海用電量和高峰時期的負荷呢?一個答案呼之欲出——外來電。于是,又要提第二個關鍵詞——區域平衡。
區域平衡,幾乎成了中國電力事業發展史上最成功的決策之一,但是國家電網公司并不滿足于死守一線,作為電力決策者,他們的目光必須放得更遠。
2004年11月1日,在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擴大會議上,現任國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提出,要在國家電力規劃的指導下,深入做好電網規劃研究和建設,通過跨大區、跨流域和水火電互濟,建設更高一級電壓等級的國家電網,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同年12月27日,在得到國務院支持以后,國家電網公司成立了特高壓電網工程領導小組,特高壓工程建設就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