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海來說,有了500千伏作為支撐,是否一定要建設特高壓?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20年前高速公路建設初期,當時國道、省道網絡剛剛完成。對于高速公路的建設,許多人對其成本及安全性等多方面都存有質疑。但時至今日,已經沒人懷疑高速公路的必要性,如果沒有未雨綢繆的高速公路,那今日的出行和物流都將受到很大影響。
就地平衡中建設的220千伏及以下的電網就如同曾經的省內、市內道路;區域平衡中建設的500千伏超高壓電網就好比國道網絡;而跨區平衡中的特高壓工程就是高速公路。
在通往上海的500千伏線路中,除葛洲壩一路以外,幾乎都來自江浙皖等華東周邊地區。而隨著“十一五”“十二五”時期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區域內南京、杭州等16個城市發展迅猛,整個長三角地區成為了我國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經濟板塊之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必然帶動用電負荷猛增,2013年,華東電網的最高用電負荷達到2.085億千瓦,比上年最高負荷增長了12.7%,以往用電華東保上海的局面逐漸難以維系。甚至整個華東電網,都難以應對自身用電量的節節攀升,歷史永遠是向前發展的,區域平衡也將如就地平衡一樣,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被打破,跨區送電應運而生。
特高壓有多“特”?
在我國電力版圖上,明顯存在能源板塊與負荷板塊的錯位——約68%的水力資源分布在西南地區,約76%的煤炭資源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然而70%的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而目前的500千伏電網在傳輸長度、傳輸能量和限制短路電流等方面均不能滿足要求,必須孕育更高等級的電力線路骨架。
2010年7月8日,西電東送大動脈,±800千伏向上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正式投運,率先成為向上海供電的特高壓線路。該工程全長1907公里,自投運以來,將四川清潔的水電輸送至上海,每年都呈增長趨勢。而在向上工程投運3年以后,世界首個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投運,與向上工程形成了上海特高壓的“雙劍合璧”。而坐落于上海西南部的1000千伏練塘變電站與上海東南部的±800千伏奉賢換流站也成為了上海地圖上閃亮的兩只“電力之眼”。那么這兩條特高壓究竟有多“特”?
2013年4月16日,向上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640萬千瓦滿負荷試驗圓滿完成,隨著輸送功率的增大,包括川電東送及向家壩在內的四川水電,在2013年將為上海輸送約145.4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而上海本年度的用電量預計為1373億千瓦時,也就是說,四川水電在其中就占了超過10%,這不僅大大地保障了今年及今后迎峰度夏期間上海全市的安全可靠用電,也使得上海真正成為“綠電城市”。
皖電東送工程其遠期輸送能力將達到900萬至1000萬千瓦,年送電量約500億千瓦,相當于為上海新建了6座百萬千瓦級的火電站。依照2013年上海電網歷史上最高2940萬千瓦時的用電負荷,皖電東送輸送的電能就可以滿足上海1/3的用電需求。
不僅如此,2014年6月,淮南-南京-泰州-蘇州-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工建設,成為第三條進駐上海的特高壓線路,該線路全長780公里,變電容量1200萬千伏安,計劃將在2016年底建成投運。工程建成后,將完成華東特高壓環網,上海電網將通過南、北兩個特高壓通道獲得外部的清潔能源和電力,可滿足遠景上海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