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通如東往北直到連云港連綿幾百公里沿海都是灘涂⋯⋯在這一帶建海上風電場不占土地,可建超過1000萬千瓦的風電場,相當于三峽的裝機容量,堪稱海上三峽,卻沒有三峽百萬移民的負擔,也不消耗水資源⋯⋯我們應迅速下決心,行動起來,精心組織,建設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3個千萬千瓦級大風場,建設風電三峽”。
這是在2008年,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文中他首次提出風電三峽的概念,將風電大基地戰略進行了直觀的表述,為中國風電產業發展描繪了一個壯麗的圖景。
風電大基地戰略早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正式出現,在《規劃》中,提出要通過大規模的風電開發和建設,到2020年,形成6個百萬千萬級大型風電基地。
然而,2007年以來,風電的高速發展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2008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近630萬千瓦,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風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08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將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由500萬千瓦調高到1000萬千瓦,然而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1200萬千瓦,再次超前完成了規劃目標。
2008年,國家能源局在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北、吉林和江蘇等風能資源豐富的省區展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目前,編制的規劃初稿已經完成,今年5月11日,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內的38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開工,成為第一個開始實施的基地。
“并網與分布式”模式之爭
中國的風電發展一直都是在爭議中前行。究竟是走歐洲分布式風電路線,還是走規模化并網路線,一直都有專家在爭論。在歐洲,風電大多以分布式能源的形式出現,分散開發,就地銷納,不需要大規模遠距離輸送。
因此,不少專家認為中國也應當更多地發展這種小規模的風電項目。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就是其中一位,他對《中國投資》表示,“中國風電發展已經過熱。單純求大,求數量。其實10萬、10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就很好。應該好好考慮是不是就要按目前這樣的路線發展。”他認為,就是因為過去追求數量,導致了當下很多行業內的問題。而分布式開發模式好處很多,可以考慮在當地消化,如結合煤化工、冶金工業等,這些電解類的工業用電要求不高,可以使用直流電,相對而言并網的要求高,成本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