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風電”一詞早已變得炙手可熱。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津津樂道,甚至大談“風能過剩”的時候,卻忽視了這個產業鏈中最細微環節,那就是中小風電的技術進步。誠然,它并不是風電的主流,然而卻真實存在并補充和完善著這一產業。
目前相對于似乎已不再需要“錦上添花”的大風電來說,小風電的發展則更需要“雪中送炭”。為探尋這一群體的發展脈絡,1月4日,記者郵件采訪了祁和生先生。
記者:我國小型風力發電市場現狀如何?
祁和生:據不完全統計,到2008年底,我國約生產各類小型風力發電機組78000多臺。我國從事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組開發、研制、生產的單位約100家,其中主機生產廠56家、配套企業28家、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10家。2009年生產銷售形勢繼續看好,國內外市場均有較大發展,亮點仍是風光互補路燈和出口外銷。根據現場調查與企業報表,2009年1~10月底我國7個主機廠銷售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共58111臺,機組容量45375.4千瓦,總銷售額38664.6萬元。在品種方面,各類水平軸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在國內外市場上仍是主流,立軸式風力發電機組產品和風光互補系統的品種和數量有所增加。所生產的小型風力發電機組,除滿足國內用戶需要外,還出口遠銷到印尼、瑞典、德國、日本、韓國、蒙古、法國、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08年底累計出口各種小型風力發電機組近8萬多臺。
我國小型風電機組的應用范圍:三北農牧區、內陸湖泊、近海養殖、高速公路監測、海上交通管理、航標燈、氣象站、微波通訊基站(聯通、移動)等。此外,鄉鎮公路、城市草坪、公園、別墅等開始安裝應用小型風光互補路燈,并將其作為一種節能景觀工程。邊遠地區移動通訊基站,原來采用光伏或柴油發電供電,但由于光伏發電和柴油供電價格較高,移動通訊的電源開發商已開始采用風力發電或風光互補發電給移動通訊基站供電,而且對機組技術指標要求很高。
記者:存在哪些瓶頸?
祁和生:市場開發力度不夠。目前離網型小風電機組的應用,雖然已經開始由其傳統應用領域,即電網無法到達的邊遠農村、牧區等無電、缺電地區,逐步轉向到某些行業、公益事業等領域的應用,如電信發射基站、城市路燈、高速公路,林業檢測等,但仍存在著市場開發力度不足的問題,從而直接影響到小風電機組產品的產銷。以我國的移動通信行業為例,截至到2008年底,國內已有通信發射基站的數量大約在60萬個左右,而且隨著3G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這一數量在未來的若干年內還會大幅度地增長。但現狀是,目前在新疆、內蒙古這些國內風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獨立使用小風電機組或者風光互補系統供電的基站比例不超過10%,而在國內風力資源條件能滿足小風電機組使用要求的其它地區,這一比例則更低,尚不足1%。當然,這里面固然有投資成本的問題(小風電機組發電的初始投資成本無疑要高于普通電網配電),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小風電機組行業在移動通信市場的推廣力度不足,對這一行業市場的開發重視不夠。
產品技術和質量仍需提高。中國的小風電機組產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歷經30多年的發展,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產品的技術含量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完全能夠滿足一般情況下的供電使用需求,這從國產小風電機組出口數量逐年增長的事實中可以得到證明。但是,對于某些應用領域或特殊行業技術需求相對較高,目前國內小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以及運行的穩定性還無法很好地滿足,尚需進一步提高和完善。通過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通信行業相關技術部門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很多位于偏遠地區的電信基站,大多屬于無人值守的類型,其電源設備需要在一些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滿足24小時不間斷供電的技術要求,因此對小風電機組或風光互補系統的運行穩定性要求很高。此外,對于通信行業,小型風力發電機還需要有維護簡單方便、具有較強的遠程監控和故障診斷能力等,目前大多數國內小風電機組生產企業的產品技術性能還達不到電信行業要求的相關技術指標。據電信部門的技術人員反映,有些國產的小風電機組每使用1~2個月,就需要進行一次停機維護,不但直接影響了通信基站的正常發射工作,而且也增加了基站的運營維護成本。當然,也許每1~2個月就需要維護的小風電機組可能屬于一些比較極端的“個案”,但即便如此,從中也可以反映出國產小風電機組的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
服務意識凸顯不足。鑒于有些安裝在偏遠地區的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出現運行故障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由于售后維修人員的缺乏以及交通、運輸等原因,使得許多小風電機組在發生故障后,很難及時得到維修和維護,只能無奈地變成了“一次性”設備。而那些邊遠、偏僻、自然環境條件差的地區,往往是無電、缺電的地區,也正是離網型小風電可以大有作為的潛在市場。但由于售后服務意識的不足、售后服務網絡的缺乏,給許多小風電機組用戶造成了不該有的經濟損失,影響了小風電機組應用市場的拓展和整個行業的長遠利益。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分布合理、高效工作的售后維修服務網絡,也是小風電行業的企業經營者們需要考慮、解決的一個緊迫問題。
政策環境有待改善。對于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政策環境無疑是首當其沖的影響要素,小風電當然也不例外。近年來,雖然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推行節能環保的相關政策較多,在這些方面的財政投入也非常可觀,但具體到風力發電行業來說,這些政策和資金往往都是針對并網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真正涉及到小風電的并不多,甚至是缺乏。可以這樣說,離網型小風電的許多應用領域都是大風電和常規電網所難以替代或無法替代的,比如在一些沒有條件(技術條件或考慮投資價值)建立大型風電場或者常規電網無法觸及的區域(偏遠山區、林區、牧區等),或者說,離網型小風電的應用對常規電網和大風電覆蓋區域的不足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因此,單純鼓勵并網型大風電的建設是無法完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的,離網型小風電的發展也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給予適當的關注、在政策層面上給予一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