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說法廣受認可: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風電企業的逐利沖動,是我國風電“大干快上”的兩只重要推手。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合力推動了我國風電產業迅速駛上快車道,如今,他們也共同面對著棄風限電的待解難題。
值得欣慰的是,當經濟性等嚴峻問題擺在眼前,主流開發和設備企業逐漸從沖動向理性回歸。多家風電開發企業高層表示,2009年之前風電開發“劃地為王、點地成金”已經變為歷史,如今,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中國風電,“消納為王”,能消納才不會浪費投資,企業不虧損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某風機企業高管對筆者談起出貨量驟減的嚴峻形勢時并沒有抱怨,他認為目前的調整必將利好產業發展,未來業主一定更看重技術、服務和度電成本,因此他們在研究政策和行業走勢,為迎接下一輪競爭積蓄力量。
在風電沖動的路上,開發設備企業“迷途知返”,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卻越走越遠。
今年上半年,東北某省風電棄風率達到歷史新高,位居全國前列。按常理,該省的當務之急應是幫助風電開發企業解決迫在眉睫的限電難題,但事實上,據了解,該省能源局主要負責人正忙著做工作,看如何能把當地幾十萬千瓦的風電新項目納入到國家新一批風電核準計劃中去。再看一例,西北某省,過去風電發展規劃相對理性,因而棄風比例并不高。“看別人發展快自己卻慢了的時候,壓力真的很大。”壓力山大扛不住的結果,是馬上加速趕上去。該省近期批了很多很多風電新項目,“地方核準的計劃外項目,早晚有一天能夠納入到國家規劃中去。”當地一家開發企業負責人說。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內蒙古、新疆、吉林等省區核準了97個未列入國家核準計劃的項目,總容量517萬千瓦。
風電對于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視地方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今年的經濟形勢無疑成了新的助推器。總體而言,風電開發對于地方經濟的利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當地GDP的拉動,二是對稅收的貢獻。當然,還有地方要求風機必須在當地生產,以資源換市場,這是少數。但值得一提的是,受今年的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加之房地產等行業受限不景氣,各地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思路再次發力時,對能源項目熱情高漲,部分地區的風電項目隨之“水漲船高”。
眼下,對于地方能源主管部門來說,沖動上風電項目絕非明智之舉,反而有明知故犯之嫌。首先,棄風限電無疑是目前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在風電消納受限的背景下,上了項目只能解決投資的問題,卻無法改變難以穩定發展的命運。地方政府和風電企業都清楚,上了項目并不了網,并了網發不了電,盈利性差,難以為繼。其次,為了解決限電的問題,國家能源局多管齊下,從源頭加強管理有序掌控節奏。今年年初國家“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擬核準1676萬千瓦,其中并無限電嚴重的“三北”地區的常規項目。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又下發了關于“加強風電并網和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不但列出了2011年度各省級電網區域風電利用小時數統計表,還明確要求,“今后,各省(區、市)風電并網運行情況將作為新安排風電開發規模和項目布局的重要參考指標,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偏低的地區不得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