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清潔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保護環境。山東省是能源消耗大省,目前99%以上的發電量來自煤電,40%左右的電煤供應依靠其他省份。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全省社會經濟發展承受著巨大的環境壓力,能源短缺形勢比較嚴峻。
山東省風能開發和利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地處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3100多公里,沿海島嶼有幾百個,風能密度大,年平均風速高,是我國風能豐富區之一。半島沿岸地帶和山區的海拔較高,以及較為平坦的山頂、山脊、山梁和特殊地形等,形成了眾多潛力無限的風口地帶。研究表明,全省以風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如能達到國家規劃的占能源消耗15%的目標,每年即可節約煤炭近1000萬噸,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環境效益不可估量。
可開發38座風電場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山東省氣象局先后開展了風能資源調查、區劃、預測評估、風力發電規劃和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布局評估研究等工作。
評價報告顯示,山東省風能資源豐富,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700萬千瓦。在此基礎上估算,全省可開發的風電場有38座。其中,煙臺可開發13座,威海、濰坊、濱州、東營、青島、日照均能建設風電站。
以測風塔建設為基礎的山東省風能觀測網的建設,是山東省風能資源開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2007年1月,山東省氣象局制訂了《風能觀測網建設方案》,確定了20個測風記錄年代長、測風環境好、有效風速區間適合、與測風區氣候相似性較好的詳查區參證站,開始著手建設風能觀測網。目前,已在沿海城市濱州、東營、濰坊等多風地帶建成19座測風塔。測風塔能分別在10米、30米、50米和70米高度進行風向、風速的觀測,采用GPRS傳輸數據,最小傳輸間隔為60秒,并于2008年實現了適時上傳測風數據,為合理開發利用風能資源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下一步,山東省將繼續開展風能資源開發特色氣象服務,在建成19座測風塔開展觀測業務的基礎上進行風能模擬調試工作,完成相關臺站風能歷史資料的信息化;開展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建設項目論證工作,做好工程設計建設服務,讓空中發電進一步走近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