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11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我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此次深圳電改試點被業內認為是新電改邁出的實質性一步,也為后續電改提供更多的實踐基礎。本報之前曾發表《電力要“真改革”》、《電改的力度應再大些》等文章,刊登了電力專家對電改思路的建言獻策。在當下市場經濟環境下,電改與金融市場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電改對金融市場影響如何?本期再推出《電改或致行業融資結構變化》一文。
以上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果您有什么相法建議,歡迎投稿。
電力行業向來帶著壟斷標簽,行業融資的成本、效率和透明度受到質疑。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在限制壟斷環節、市場化定價和豐富電源結構等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結合金融行業自身改革發展需求,未來電力行業金融將呈現融資需求總量增加,融資成本有所降低,融資工具更加多樣的局面。
電力行業間接融資比重偏高
我國電力行業民營企業占比出現過由高到低再回升的路徑,目前民營企業辦電占比仍十分有限。從國有企業數據推斷全部電力企業情況,電力行業目前融資規模約3萬億元,其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約為1:3。電力和電網企業融資規模和結構呈現以下特點:
國有發電企業間接融資明顯高于直接融資。五大央企發電集團和粵電集團合計,銀行貸款和票據融資等占86%左右,債券融資只有14%。間接融資中,絕大部分來自國有銀行,僅國家開發銀行就累計發放電力貸款2萬億元,支持建成水電、火電、核電裝機容量3.84億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1/3。如果加上另外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保守估計國有銀行融資也將達80%左右。發電環節間接融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發電企業利潤水平決定,融資成本承受能力略高;國有企業對價格不敏感,加上國有銀行經營考核機制決定其貸款更多投向國有企業。
輸配售電企業融資結構相對均衡。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數據顯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分別占43.5%和56.5%,直接融資比重比發電企業高近30個百分點。主觀上,電網相對較低的利潤水平無法承擔過高的融資成本,有拓展直接融資的需求;客觀上,兩大電網的寡頭壟斷地位和較好的信用評級,能幫助企業在債券市場獲得相對較低成本的融資。同樣,貸款等間接融資資金來源更是基本被國有商業銀行壟斷。
非國有和新能源企業更傾向直接融資。首先,非國有發電企業直接融資占比明顯較高。其次,新能源行業普遍注重直接融資。2013年全球新能源股票融資12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2%,通過VC/PE融資43.2億美元。主要原因是,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一定程度面臨銀行貸款的“麥克米倫缺口”,新能源投入大周期長有風險,銀行貸款期限短和風險規避的業務特點難以滿足需要;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程序復雜效率不高,進一步抬高民營企業和新能源行業融資門檻;資本市場和創投基金等則能較好滿足新能源、市場化企業融資需求。最近6年我國創投資本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行業投資金額是傳統行業的4倍,既預示未來產業結構,也說明未來金融服務發展方向。
電改升級電力行業融資需求
結合國內目前電改形勢分析,未來電力體制改革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向:
壟斷最小化。新一輪改革核心是如何將電網限制在自然壟斷這一最小范圍,盡管改革可能采取漸進方式,但輸配環節引入競爭,甚至包括社會資本,原有電網企業利潤水平受限是必然趨勢。
定價市場化。根據我國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目前的特點及三中全會的要求,電力行業未來保留政府定價的顯然只有電網輸電環節,以及用于基礎設施等公用事業和醫院、養老、學校等公益性服務領域,其余的環節和領域都應該放開,讓供求雙方協商確定電價,如大用戶直購電,或者建立電力交易市場平臺,為市場交易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