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風電“發得出,送不出”的難題,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記者從權威部門獲悉,隨著8月1日風電上網電價新體系的實行,國家能源局正在加快制訂風電并網技術規范及新能源檢測機制。與此同時,由國家能源局、電力監管委員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部門組織的專家調研組即將啟程。我國風電“車多路少”的困境有望破解。
風電上網難根本在規劃
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翻番,2008年一舉躋身全球第四,中國風電市場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不僅成為全球風電市場中的一匹黑馬,而且也無可厚非地成為中國新能源經濟的領頭羊。但風電設備制造業的急劇擴張和全國風電場建設的風起云涌,卻被相對滯后的電網扼住了“喉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電網瓶頸制約,風電場被限制出力的現象已不鮮見。據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介紹,2009年以來,吉林電網已三次限制風電出力。2009年春節期間,吉林電網限制風電最大發電出力約45萬千瓦;與此同時目前已有部分地區在負荷低谷時段限制風電出力,尤其是冬季問題更為顯著。
風電“上網難”原因何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一位專家給出的答案是:“規劃跟不上發展。”這位專家告訴記者,一方面,作為綠色可再生能源的風電產業,發展速度屢屢突破規劃;另一方面,電網規劃又嚴重滯后,跟不上風電產業的發展。
來自電網方面的聲音認為,目前我國風電產業的前期開發規模“處于無序狀態”。舒印彪告訴記者:“各地方政府在組織編制大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開發規劃時,主要依照當地風能資源情況確定風電規劃規模和建設時序,沒有研究風電消納市場,風電場規劃和電網規劃脫節,風電和其它電源規劃脫節,導致風電與電網及其它電源發展不協調。”
以東北電網為例,按照當前建設規模,2010年東北電網最大可消納風電規模為400萬千瓦,而預計2009年底,東北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800萬千瓦;2020年東北電網最大可消納風電1430萬千瓦,而2020年僅吉林就規劃風電裝機容量2320萬千瓦。
國電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要實現發展,必須加強電網規劃和配套電網建設。他建議,隨著風電建設規模的不斷增大,應該盡快制訂適合大規模風電發展的電網規劃,重點解決百萬千瓦級和千萬千瓦級的上網和輸送問題,風電的布局要圍繞電網規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