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空氣似火。與氣溫相映襯的則是開發海上風電項目的呼聲。
世界銀行在上海發布了《中國海上風電及大型陸上風電基地面臨的挑戰:實施指南》及《中國海上風電及大型陸上風電基地面臨的挑戰:歐洲五國海上風電政策述評》兩個報告;2010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順利召開;兩度延期后,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開始向企業發放標書;有條不紊的三步棋,已經在呈現海上風電的未來藍圖。
示范先行的發展路線
眾所周知,海上風電涉及到一系列有別于陸上風電的技術要素。中國國家能源局和世界銀行聯合出品的《海上風電及大型陸上風電基地面臨的挑戰:實施指南》對海上風電場開發、施工、安裝過程中的技術要素進行了概述。
記者從中了解到,首先是用于海上風電場的風機和用于陸上風電場的風機相同,但是這些風機必須海上化,包括考慮到基礎結構所在的水深和海床條件,以及未來的維護情況。而國內目前的情況是,很多海上風電項目都是未進行升級或者改良就把陸上風電的機組設備直接移植海上風電,忽視了因區域環境的迥異,海上風電機組和葉片、齒輪箱、變壓器等設備要求與陸上風電機組之間也會產生差異。比如海上運行的風力發電機系統可靠性要求更高、單機容量要比陸上更大,相關機組設備必須符合抗臺風、抗腐蝕等特殊要求。
開展合理的風能資源評估,對于風電場的開發選址和明確項目的特殊需要至關重要。報告認為,在大規模投資海上風電之前,有必要對潮間帶和海上風資源進行認真評估,確定詳細的場址觀測地點,并和陸上一樣,將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審定,并整合到全國風資源地理信息系統中。
海上風電的開發具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點,中國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做好規劃和試點工作,盡快建立一個合適的政策環境,并開發若干個示范項目。“海上風電剛剛起步,現在成本高,設備、技術力量弱,施工經驗不足,相關行業管理和規范不完善,馬上大規模發展不現實。”不久前舉行的2010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大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曾如此表示。總結起來,擺在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前最主要的難題無疑就是兩個:第一是技術,第二是經驗。
江蘇、浙江將成領跑者
“2010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近日在上海舉行。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世界海上風電技術日趨成熟。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加快海上風電建設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海上風電將是今后風電發展的重點之一。國家能源局已于近日向遼寧、河北、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市的有關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而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已于4月份啟動。
據專家介紹,江蘇、浙江相對于渤海灣地區的風功率密度較大(超過200W/m2),同時無強臺風,適合大規模建設海上風電場,有望成為海上風電場大規模建設的排頭兵。江蘇省計劃到2020年建成1000萬千瓦的風電場,其中海上風電場700萬千瓦,而浙江省總規劃為100萬千瓦。據透露,現在已經基本確定要在江蘇沿海選擇兩個近海風電項目和兩個灘涂風電項目,近海風電單個項目規模擬定30萬千瓦,灘涂風電擬定20萬千瓦,能源局準備將這100萬千瓦的四個項目同時對外招標。
史立山表示:“目前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已經全部安裝完畢,已經有10多臺機組投入運行。這個項目為海上風電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也堅定了我們加快開發利用海上風能資源的決心和信心。”
記者從本次大會了解到,大會共設市場及政策、國內外案例分析、海上風電整機技術、風電并網、安裝運輸、海上防腐、檢測認證、投融資等14個專場,來自中國、丹麥、英國、德國、美國、挪威、法國、日本、比利時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10位演講嘉賓共同探討了海上風電領域的最新技術、政策、項目及市場發展趨勢。
對于目前掀起的海上風電開發熱潮,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毛如柏認為,“海上風電對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施工環境、運營維護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世界各國都不很成熟,還處于經驗積累的不同階段,國際合作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由之路。”
特許權招標拉開開發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