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國開始自主研發可以并網運行的試驗型機組,但仍然屬于中小型,包括水平軸和立軸兩種風力發電機,比如容量為20 kW、40萬kW、50 kW、55 kW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和2 kW、4 kW的立軸風力發電機。當時有兩條研制路線:一是國內自主研制,比如,當時我國組織試制出了容量為20 kW、40 kW、50 kW、100 kW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其次是我國和國外聯合開發制造,比如,和聯邦德國聯合研制出了30kW達里厄型水平軸風力發電機,這是我國在風力發電機研制方面第一個和國外合作的項目。
1986年,我國從丹麥維斯塔公司引進了3臺55 kW變槳距風力發電機,并在山東榮成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小型風電場。
當時,世界上存在兩種風力發電機組,即美洲國家開發的兩葉片式風輪驅動的同步發電機,歐洲國家開發的三葉片式風輪驅動的異步發電機。水電部從美國、丹麥等國家考察后,經過諸多討論,決定研制三葉片變槳距風輪驅動的200 kW異步發電機。這臺機組由水電部杭州機械設計所設計,福建若干單位配套制造。這臺樣機從立項到方案討論、設計、制造,到1991生產出樣機安裝在福建省平潭風電場并網運行,并進行鑒定,共用時8年。這臺機組除參考部分國外圖紙外,完全是自主設計、制造,取得了不少經驗。但該臺機組的控制系統未采用微機控制系統,而在當時世界上已普遍采用微機控制系統。所以,一臺風力發電機研制時間過長,技術就容易落后。另外,雖然當時試制出了可以并網用的風力發電機,但并沒有考慮到要大力發展風電場。
《電力設備》:您親歷了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歷史。那么,請您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
王承煦: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切斷我國燃油供應和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我國認識到發展風力發電等非化石二次能源的重要性,同時,我國無電地區對電力需求迫切,特別是風能資源豐富的無電或缺電牧區、海島等適合發展風電。回顧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我國是最早利用風能的國家之一,如我國很早就利用風能提水灌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也曾在多個地區進行過風力發電試點工作。1975年,清華大學和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合作,在內蒙古商都地區選擇當地牧機生產企業共同試制了50 W、100 W的離網式微型風力發電機,其他地區也有研制小型風力發電設備的。這個階段所生產的風力發電設備都屬于小容量的,而且沒有形成生產力。
《電力設備》:1991年~2000年,我國政策開始傾向于制造大中型風力發電機,并重視建設風力發電場。請您分析該該第二階段,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及其進步。
王承煦:20世紀90年代初,基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國開始發展大中型風力發電機(容量為100 kW~1000 kW之間的為中型風電機組,1000 kW以上為大型風電機組)。1991年,我國通過民間渠道的溝通方式,實現了到德國考察風電設備制造業。經考察后,我國決定購買德國單機容量為250kW失速異步型風電機組,這當時是我國引進的單機最大發電容量機組,1992年,幾十臺該機型風電機組被應用到東北、內蒙、海南三個地區,我國風電場建設由此也獲得了發展。德國的舉動引起丹麥維斯塔等國際風電設備制造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它們開始通過各種方式陸續進入我國風電設備市場。但由于我國是能源利用大國,且由于引進的風電機組價格昂貴,不可能完全依靠進口風電機組來建設發電廠,必須要實現我國自主研制大中型風力發電機,來解決我國風電場建設問題。